著名专家以智慧学识妙解传统古方中药机理三院士托起痹祺胶囊现代化凌云壮志
尽管在我国,中药已经有数千年临床应用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中成药在世界各地还没有成功注册。在世界范围推广普及中药,就得讲清楚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机理。但讲清楚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机理谈何容易,典型中药多为复方制剂,每一味药中又有多种成分,而中药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君臣佐使的配伍,几味中药相互作用后协同、制约或改性,作用机理远较西药复杂得多。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我们始终无法像西医那样阐明其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这严重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瓶颈。
在痹祺胶囊的现代科研之路上,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加入为痹祺胶囊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希望的大门。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王永炎以循证医学研究进行的大样本临床实验,证明了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指导下通过细胞分子药理学、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揭示了痹祺胶囊免疫调节、保护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后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领衔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用现代技术和语言解释和阐明了痹祺胶囊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以及方剂的药代特点,成为中药国家级药研的里程碑。
药代动力学,一个老百姓陌生的名词,但却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通俗地说,人们吃一种药,一天吃几次?吃100毫克还是50毫克?妇女怀孕了能不能用?怎么吸收的?吸收到哪去了?治病的地方在哪?发挥怎样的作用?怎么代谢掉?怎么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药代。科学地讲,药代就是利用生理学的、药学的、化学的,甚至数学的、信息学的手段,来研究药定量变化的过程。对于中药研究,要取得严密的科学依据,药代学必须先行。
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就含有多种物质,复方中药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含有数以百计的化学成分。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就要在基本弄清楚药物的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前提下,探索方剂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需要弄清这些药效物质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研究分析其作用靶点和机理。不做药物代谢研究,中药就不可能走向现代化。
药代动力学承载突破瓶颈的历史使命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许多西医药无法医治的顽疾可用中医药攻克。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然而,多数情况下,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用现代技术语言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难度非常大,这严重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瓶颈。
药代动力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通过整合体内外药代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系统生物学方法,以整体的观点出发建立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试验和预测系统,采用三维研究模式、技术路线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试验和预测系统,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直是复方中药研究的难点。
中药能够产生药理作用,产生疗效,其作用无论来自本身存在的化学物质还是组方配伍后产生出新的物质,还是通过机体作用产生代谢产物,还是调动体内的生化物质或机体的反应系统产生药理作用,必定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药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最终阐明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对中药传统理论的科学阐释提供一定的依据。
但由于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的复杂性,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一直以来有关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仅限于一些有效成分、单方和组方简单的中药制剂,对于组方复杂的中药复方鲜有涉及。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对复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项目。由我国的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领衔进行,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湖北大学联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