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务部出台《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6个月后,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变革开始逐步走向纵深,境内、入境并购持续走强,医药巨头海外扩张步伐加速。
《规划》提到,将力促到2015年形成1-3家销售额超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
据德勤统计,医药行业国内并购交易量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稳步增长,共完成7宗交易,价值8200万美元,2008年下半年完成9宗交易,价值1.73亿美元,实现稳步增长。2009年,完成21宗交易。2010年,境内并购进入新阶段,共完成36宗交易,较2009年同比增长71%。2011年,整合型交易的强劲势头有望持续,上半年完成交易16宗,略低于上一年同期的19宗。
推动投资增长主要包括上海医药集团、国药集团和哈药集团等。例如,上海医药集团,中国医药生产与销售的上市企业,以一己之力促升2009年的投资额:上海医药集团投资额为12亿美元,而同年下半年累计投资额为16亿美元。
此外,统计显示,企业间兼并收购瓜分蛋糕趋势明显。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企业投资交易量占全部并购交易(36宗)的近84%,与之相比,私募股权投资者仅占16%(7宗)。就交易额而言,这种趋势愈加明显:企业投资者的交易额(22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89%,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交易额(2.62亿美元)占11%。
于此同时,大量入境投资注入国内的医药企业,其目的不仅在于抢占市场份额,更在于利用国内病患参与临床试验的意愿较高及中国的监管和金融激励机制展开本地研发。德勤数据显示,2005年,平均交易额为3,86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上升至1.136亿美元。上述抢眼的交易额与境内交易较低的平均交易额(2005年140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8500万美元)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表明国外企业拥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扩张野心,能够在较分散的中国本地企业中进行真正的大手笔并购。
尽管我国医药行业境内、入境并购交易持续走强,中国企业收购国外目标的交易却寥寥无几,整合后的企业必将放眼海外市场。德勤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1年上半年,仅完成7宗海外并购交易,交易总额为7.26亿美元。大批潜在的境外交易将由资金雄厚的中国本土医药巨头发起,如国药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2009年第三季度,国药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大获成功;2011年下半年,上海医药集团有望在港交所上市筹资18.9亿美元,因此两大巨头均拥有可观的高额并购资金。
上海医药集团明确表示,上市收益的30%将用于开展境外并购,并购目标为大中型欧美企业。同时,上海复星医药集团(Fosun)、南京奥赛康药业和国有企业重庆医药等竞争对手纷纷寻求上市,并明确表示将部分上市收益用于进一步并购。
值得思考的是整合只能能改善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而不能提高行业的效能和效力。只有公立医院实施全面改革,整合才具有真正改革意义。(生物谷Bioon.com)
更多推荐阅读:
医药流通:第四方医药物流还有多远?
突围高药价 医药流通整顿首当其冲
资本对决 医药流通巨头贴身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