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公立医院改革顶层设计为主题的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卫生、医保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公立医院院长,共同呼吁未来医改方案需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
“我们在2010年收到了90多个关于改革的文件,2011年超过100个,而且接待了来自不同部门的60多次检查指导,”一位公立医院院长在会上发言,“现在谁都可以来指挥,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本轮医改中,国家医改方案仅对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大方向,而具体操作则希望由17个试点城市进行探索。但如前述院长所言,在改革缺乏充分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地方的改革探索遭遇到了无所适从的尴尬。而在这种僵持中,公立医院改革收效甚微。
失衡的资源分布
今年2月份,卫生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工作的通知》,确定于2012年2月10日至3月10日在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现场调查,全面了解试点城市的改革进展,“为形成向全国推广的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子奠定基础。”
研讨会上,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透露,她主持的课题“2011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以下称“医改报告”)针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
医改报告指出,从各地试点的情况看,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医疗质量管理、医疗信息化等外围项目推进较多,但涉及管办分开、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等深层次体制机制的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医改报告认为,公立医院改革需要理清三个问题:谁出钱,涉及政府补偿和医保支付;谁监管,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和医保基金监管;谁来办,涉及管办分开、多元办医、医院管理体制等问题。
除体制机制的问题外,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系统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在研讨会上受到关注。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提出,在顶层设计方案中,需要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医疗资源。
前述医改报告中提到,一个时期以来,我国80%以上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80%的优质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大型医院。而且大医院数量规模仍在扩大。这造成了大医院拥挤不堪,基层和中小医院门庭冷落。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熊先军认为,公立医院应该布局到医疗资源薄弱、医疗服务短缺的地区,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都集中在城市的医疗服务市场当中。这也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投入应该针对那些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
支付方式改革难以单兵推进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孟庆跃指出,在最近的八年当中,医疗费用大致保持了8%-10%左右的增长速度。
现行的按项目付费存在着诱导需求的弊端,而包括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分组付费等付费方式开始在局部地区试行。
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展按病种收费的定价方式改革;当年11月,人社部公布了40个城市作为首批付费方式改革试点。
“我们现在谈支付方式改革,付费方式是支付方式的重要内容,但二者并不等同,”熊先军说,“支付方式应包括三个环节,医保与医疗机构间的总额预算,付费方式和标准以及结算办法。结算也很重要,到底是以15天、半年还是多长时间为结算周期。”
熊先军还指出,整个支付机制中应该贯穿着谈判机制,费用和标准都应由医保和医疗机构通过谈判确定;而且需要建立监管机制,并将监管结果与支付标准挂钩。
支付方式的改革被给予厚望。不仅是针对医疗控费,还有取消以药补医目标的实现,甚至有观点认为支付方式改革可以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倒逼机制。
“不过,目前对付费方式的改革存在着过度美化的问题。一些医院做了五个病种付费,就说自己的费用降低了30%。”孟庆跃说,“实际上,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整体改革,单靠支付方式改革也很难取得效果。”
孟庆跃认为,医院现行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这才能够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熊先军则指出,医疗服务的定价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在不同种类的付费方式中,定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 (生物谷 Bioon.com)
>>延伸阅读:卫生部:力争形成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子
>>延伸阅读: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
>>延伸阅读:公立医院改革下的商业企业面临机会与挑战
>>延伸阅读:卫生部: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
第三届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 | 2013生物制药工程论坛 2013年5月15-16日 中国上海
临床POCT与生物应急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3年4月9-10日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