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起步晚、研发能力弱,国产医疗器械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在部分领域国产产品已经达到世界水平。然而,由于医疗机构长期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再加上招标监管不严等原因,部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遭受歧视,难以拓展国内市场。业内人士建议,可在采购招标等政策上向本土企业倾斜,以激励医院使用国产医疗器械。
进口产品占据高端市场优质国产医械遭受歧视
高精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近年来,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部分领域我国生产的高端医疗器械已经达到世界水平,甚至走在世界前列。重庆作为“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胶囊电子内窥镜、血液透析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在全球具有技术优势。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进口产品占据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局面仍未改变,优质国产产品受到医疗机构的歧视。
高精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的现象在医疗机构中十分普遍。记者走访重庆部分三甲医院发现,高端医疗器械几乎都是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进口产品。不仅在三甲医院,在一些县级医院、基层医院也难觅国产产品踪影。在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有6台高端设备,没有一台是国产设备,该科主任周洪说:“医院只有在中低端产品方面才会考虑使用国产产品,在高端方面不考虑国产产品。”江北区中医院放射科主任吕勇介绍,其科室使用的设备也都是进口的。
医疗机构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重庆部分具有技术优势的医疗器械不得不转向海外。据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64家主要医械企业2008年年度总产值为3.96亿元人民币,2010年年总产值为7.37亿元人民币,同时出口额也在逐年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出口额占企业年度总产值的20%~30%,呈明显外向型发展。
重庆市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处处长李小平介绍,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对国产产品不认同的现象突出,本土企业难以拓展国内市场。重庆金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胶囊电子内窥镜系列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出口到英、德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董事长王金山说,尽管我国医疗器械科技水平已有很大改观,但目前许多医院以用多少进口产品为荣,国产产品则备受歧视。
业内人士表示,进口产品垄断我国高精端医疗器械市场不但增加了医疗支出,同时也加重了患者负担。进口产品往往以高出其在本国售价好几倍的价格卖给我国医疗机构,同时耗材、检查、维护费用也十分高昂。江北区中医院检验科主任陈坤告诉记者,进口产品试剂等耗材贵,做一次检查的费用高,有时一个配件坏了,外商说配件停产,医院不得不重新再买一台。
行业标准政策不利采购招标执行不严
在采访中不少医生表示,不用国产医疗器械是因为多数国产医疗器械在质量上和进口产品有差距,医院必须对病人生命健康负责,避免因设备质量给病人带来风险。但一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认为这种理由并不充分。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血液净化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其生产的血液透析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水平可与进口产品抗衡。该公司董事长高光勇说:“三甲医院需要先进一流的医疗设备情有可原,但现在的情况是县级医院、基层医院也在争相采购进口产品。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端医疗器械的主要消费国,一些中小医院根本不需要如此昂贵先进的设备,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李小平介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主要问题还是起步晚、研发能力弱,但医疗机构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也使国产医械失去了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难拓国内市场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国现行的医疗器械行业的标准、政策是在大量应用进口医疗器械的环境下产生的,比如在医院评级、多种审批中会参考进口设备数量,对发展国产高精尖医疗器械不利。江北区中医院检验科主任陈坤介绍,医院定期要将检查结果报送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以评估检查是否准确,“中心使用的全部是进口产品,技术参数也参照进口产品,所以我们也得用进口的,否则检查结果相差太大医院就会被整顿。”
二是采购招标政策执行不严、监督不力。我国《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规定,不得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和供应商,应公平公正竞标。但在实际招标采购中,不少单位明文规定只采购进口产品。高光勇说:“去年中部某省在血透机招标书上明文写着只要原装进口产品,我们多次向法院起诉,都被驳回。今年我们投诉北京某大型医院只采购进口产品,该院则表示,如果不立即撤诉将利用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让全国的医院都不用我公司的产品。作为龙头企业我们都遇到这样的困难,更何况一般的中小企业。”
此外,由于许多医疗器械采购花费的是公共财政,一些医院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只购买价格最高的进口产品。同时,近年来医械采购领域商业贿赂案高发,据业内人士透露,进口产品回扣高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不少跨国公司以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为名让医院负责人免费旅游,便于在采购价格上获得利益,这也挤占了国产产品的市场空间。
[NextPage]
研发加油市场刹车业内建议招标倾斜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但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国家在高精端医疗器械的研发、投入方面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优质国产产品又难以进入医疗机构,形成“研发上加油、市场上刹车”的怪圈,打击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业内建议,可参照药品领域的相关政策,在医保、采购招标等政策上向本土企业倾斜,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优质国产医疗期器械。
一是将技术成熟、临床需要的国产医疗器械检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渝北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万宁介绍,我国“胶囊内镜”技术已经成熟,比进口产品要便宜很多,但由于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病人需要自费,产品难以销售。业内建议,B超、核磁共振、CT等进口产品主导的检查都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技术成熟、临床需要的国产医疗器械检查项目更应纳入其中,以降低企业成本。
二是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医保报销比例。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的检查报销比例一样,影响了医院使用国产产品的积极性。李小平建议,应在医保报销比例方面对国产和进口产品进行区分,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报销比例,对临床上并不迫切需要的进口产品应降低检查报销比例。
三是规范医疗器械采购招标,完善监督机制。高光勇建议,应出台招标采购相关法规细则,将招投标过程、评分细则与结果进行公开,提高透明度,确保国产和进口产品公平竞争;同时建立第三方招投标监管机制,改变政府采购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严打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招标采购。
此外,企业还建议在新产品注册上提高效率。王金山介绍,其公司生产的PH胶囊监测系统2010年就已经研发成功,并在欧美国家销售,但至今仍在监管部门排队等候注册,无法在国内销售。他建议医疗器械注册应与国际接轨,由多家中介机构负责认证,可提高注册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