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症状早识别 有助早康复
欧盟所提出的特别是按临床特点对脑瘫儿童进行分类,对脑瘫的康复尤为重要。因为分清脑瘫患儿的疾病类型、瘫痪部位和障碍程度,将会对治疗计划和治疗目标起决定性作用,可以预测患儿将来恢复的程度及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脑瘫症状早识别 有助早康复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虽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4个特点。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主要表现为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脑瘫最早表现的症状是头部控制能力差,如正常小儿2个月垂直位能抬头,3个月能俯卧能抬头,而脑瘫患儿往往要到12个月或更迟才能完成。如果小儿4-5个月时不能抬头和竖头要怀疑是否有脑瘫。
主运运动减少也是脑瘫患儿的早期表现之一。新生儿期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均较差,喂养困难,有的很少啼哭。3个月小儿仰卧时有踢腿、蹬踏动作,正常时是交替的踢蹬,脑瘫小儿的踢蹬活动明显减少,或双腿同时踢蹬。若仅有一侧下肢踢蹬,另一侧不动,则不动的一侧属异常。脑瘫小儿很少出现爬的动作,即使爬时动作也不协调。
2、肌张力异常
新生儿除个别严重的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外,大多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与正常小儿由高逐渐降低相反,俯卧时臀部抬得很高,膝很难伸直,直立悬空位时,正常小儿下肢屈曲,而脑瘫小儿下肢伸直。6-12个月时肌张力明显增高,扶坐时膝很难伸直,向后倾倒。
1岁以内小儿可以检查关节活动范围了解其张力,正常小儿各关节活动范围如表所示,其中内收肌角、足跟碰耳、蹠窝角等大于表中所列度数为肌张力偏低,小于表中数字为肌张力增高。足背屈角相反,大于60-70度为肌张力增高,小于60-70度为肌张力减低。
3、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在各个体位时都会有异常的表现。比如在俯卧位时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为新生儿姿势的延续。有时表现为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躯体,肩部着床,臀部高举。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时,常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4、反射异常:
痉挛性脑瘫儿膝反身、二头肌反射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起踝震挛及Babinski病理征。此外脑瘫儿还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比如最常见的拥抱反射,正常婴儿出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果3个月内不出现或6个月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腱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对有怀疑者进行检查时体位呈半仰卧位,检查时所施加的刺激是让其头部从后方下落。有轻度受惊吓的反应或看不到任何反应,为阴性反应。阳性反应为上肢外展、外旋或者屈曲,各手指伸展、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