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讲师,心理教研室主任(以下简称:周)
张仲华 湖北郧阳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下简称:张)
主持:馨 月 东方电台《亲亲宝贝》节目主持人(以下简称:馨)
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发展的保障。您在重视孩子体能、智能发育的同时,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爱,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孩的心理发展,情感需要或者他的性格、品德的培养。
周:根据我们对两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最好的是各种能力,75%家长认为孩子的各种语言、动手能力等很强,但只有3.9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感方面发展良好,所以,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情感方面发展不满意,其中有40%的家长担心孩子能力的发展,30%的家长认为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馨:很多父母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好孩子,但是因为年轻,没有经验,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茫然,有时费了很多心血,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还出现很多问题。
周:家长对待孩子心理健康有两种态度倾向:一是注意不够:一对夫妇都是银行职员,从小较重视孩子独立性及各种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2岁时的独立能力就很强,上学后读书也很好,父母平时很忙,觉得孩子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母亲发现钱包好几次被窃,后来才发现是孩子偷的。这说明 家长只重视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容易忽视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注意过度:比如一些保健品广告例举了15条有关多动症的行为特点,而这些行为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于是有的家长对号入座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就让很小的孩子服用多动症的药物,致使孩子长期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以至于以后不服药,就不能正常生活。其实多动症要到8岁以后才能确诊,孩子多动是天性,不能因为孩子爱动,就认为孩子有多动症。所以,注意不够或注意过度两种态度对孩子健康成长都有一定危害。
馨: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而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身体的健康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心理健康?我们看到很多独生子女表现出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合群、生活能力差,常常吵闹、乱发脾气、任性等,很多父母为教育孩子伤透了脑筋。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周:健康和不健康之间还有一个亚健康状态。根据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有10条,与孩子有关的健康表现是:精力充沛、处世乐观、态度积极、遇事不挑剔、应变能力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等,简单描述就是不会出现问题行为,如:3岁以上的孩子咬手指、尿床、夜惊、特别退缩的性格、攻击性暴力行为等不健康的表现,反之,乐观、向上、坚强、合作等性格特征是健康的表现。
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小时候是萌芽期,父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忽视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没有通过积极正面的态度加以处理,长大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患。哪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呢?
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综合的。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方面。其中对孩子影响最直接、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中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起着决定作用。
馨:孩子是在父母身上学习的,就算长大成人,也有大部分行为是由家庭中学来的,从父母身上继承的。现代父母总抱怨自己的孩子容易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等,其实,孩子的脾气、性格、情绪直接受父母、家庭的养育态度的影响。
周:孩子的成长既有生物因素(遗传)的影响,也有父母养育方式、态度的问题,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引导作用。我们对许多家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既民主,尊重孩子,又对孩子严格要求。我们将不适当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的家长分为3种类型:(一)权威型,家长认为父母就是一切,孩子应该绝对服从,一边意识到与孩子是平等的,一边又发号施令总希望孩子应该服从。(二)溺爱型,现在出现了慈父严母现象,溺爱发生祖父母一代还是比较多的。(三)忽略型,一种是主观忽略,家长认为自己特别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一种是客观忽略,确实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世界上对异常儿童的研究中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母爱剥夺,即使妈妈在身边,也不能给孩子母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危害也特别大。
馨:家长的养育方式、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让我们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张:父母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孩子从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实习编辑:刘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