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日前报道,天津首次中小学生自强状况调查发现,在孩子暑期活动的安排上,家长越来越“大方”,动辄安排上万元的出国修学游或封闭式夏令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不到1%的家长鼓励孩子从事义工等社会实践。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辛苦了一个学期,放假就该享受一下。当义工是辛苦受累替人服务,于是不予考虑。这反映出当今家长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 首先,对孩子的溺爱。
家长习惯于给孩子当大树遮荫,从往餐桌上端饭碗,到上学帮孩子背书包、来去用车接送、义务劳动家长代劳,可谓鞠躬尽瘁。习惯成自然,哪会考虑暑假让孩子当义工?
其次,剥夺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当中国家长热衷于领孩子出国修学游时,西方发达国家50%以上的青少年经常参加各种志愿的义工活动,比如为无家可归者服务等。正是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平常的经历,教给孩子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真切理解了父母的爱。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带着社会经验和浓浓的爱心走向事业,快乐而健康地奔向人生。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到头来只会在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
最后,不愿让孩子当义工,说明家长本身就轻视义工的劳动,对劳动者不恭。很难想象,一个连饭碗都不愿帮别人端、一提劳动就头疼的孩子,身体和思想会健康?
一个缺乏生活常识和社会责任感、身体亚健康的人,能在社会中独当一面?眼下,家长不愿让孩子去当义工“吃点小亏”,其实源于“劳力者治于人”的低俗意识。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课的补习,将来孩子要吃大亏的。到那时,悔之晚矣!
(实习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