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临床表现
1. 痉挛型 损伤部位在锥体系。
(1) 肌张力增高,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 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手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
(4) 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 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 痉挛型双瘫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肢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7) 痉挛型四瘫多重于双瘫,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不对称。
(8) 痉挛型偏瘫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
(9) 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0) 痉挛性脑瘫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2. 不随意运动型
(1) 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2) 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消失。头控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
(3) 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变化,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过度活动,因而平衡能力差。
(4)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 独特的面部表情,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脸歪向一侧。
(6) 病变早期多见肌张力低下,早期诊断较困难。
(7) 约占脑瘫的20%。
3. 强直型 较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
(1) 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2) 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肌张力呈现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3) 无腱反射亢进,常伴有智力落后、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4. 共济失调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小脑,表现为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不自主运动。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消失,不能保持稳定姿势。
(1) 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中心在足跟部,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械。
(2) 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微震颤,眼球震颤极为常见。
(3)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实验都难以完成。
(4) 语言徐缓,缺少一样声调。
(5) 本型不多见,多于其他型混合,约占脑瘫的5%。
5. 肌张力低下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
(1) 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是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来。
(2) 本型易与肌病所致的肌弛缓相混,但可引起腱反射。
(3) 本型常为脑瘫婴儿早期症状,幼儿期以后可能转为其他型,多为不随意运动型。
(4) 本型还可能伴有智力落后、癫痫等并发症的重症脑瘫早期临床表现。
6.混合型 两种或几种同时存在的称为混合型。以痉挛性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多见。
七:脑瘫的其他问题
1. 学习困难2.视觉损伤3.视力损害4.语言障碍5.癫痫或抽风6.心理行为异常7.饮食困难8.流涎9.牙齿问题10.直肠和膀胱问题11.感染问题
八:诊断
1. 诊断依据主要为:
① 存在高危因素
② 发育神经学异常,即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肌张力异常、肌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发育异常;
③ 婴儿期内出现脑瘫的临床表现;
④ 可有影像学、电生理学等辅助检查的一场。
2. 诊断条件主要为
① 脑损伤或发育缺陷为非进行性;
② 运动障碍为中枢性;
③ 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可有继发性骨及肌系统损伤;
④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3. 脑瘫的发育神经学异常(是脑瘫诊断的要素)
(1) 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主要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方面。
① 运动发育达不到同年龄阶段儿童运动发育的水平。
② 出现固定的运动模式。
③ 抗重力运动困难
④ 分离运动困难
⑤ 异常的感觉运动
⑥ 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持续存在等。
(2) 肌张力异常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降低,肌张力变化或不均衡,同时伴有肌力的改变。
① 通过被动运动了解肌张力
② 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判断,活动度大,肌张力低,反之肌张力高。
③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样”。
④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早期肌张力多不增高或表现低下,随年龄增加呈现出静止时无明显增高,有意识活动时则增高的表现。
⑤ 强直型脑瘫表现为铅管状或出轮状肌张力增高。
⑥ 共济失调型脑瘫肌张力多不增高或可能降低。
(3) 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主要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姿势,与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① 俯卧位时臀高头低,不能抬头或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或双上肢内收、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或两侧不对称。
② 仰卧位时可能出现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也可能头后仰,下肢伸直,角弓反张。
③ 肌张力低下呈青蛙状。
④ 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时,表现为躯干拉起,头后垂;一侧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则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⑤ 直立悬空位时,双下肢内旋、伸直、尖足、交叉呈剪刀状。
⑥ 直立位时,下肢不能支持体重,躯干前屈,头后仰,臀后倾,双下肢屈曲成X形或膝反张,足尖着地。
⑦ 不随意运动型主要表现为姿势的不对称、不协调和不稳定以及不随意运动。
(4)反射异常:痉挛性脑瘫可表现为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引出踝阵挛及病理反射,但小年龄组患儿主要观察反射是否呈对称性。反射异常主要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反射减弱或延迟出现,平衡反射延迟出现。
九:鉴别诊断
1. 一过性运动障碍或发育迟缓
2. 颅内感染性疾病
3. 脑肿瘤
4. 智力落后
5.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6. 先天性肌弛缓及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低下
7. 各类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8. 脑白质营养不良
9. 脊椎损伤、脊椎肿瘤、先天畸形等脊椎病
10. 小脑退行性病变
体操棒抛接球(卧式)
品名:体操棒抛接球(卧式)
用途:通过带棒做操作与抛接球,改善上肢活动范围,提高肢体协调控制及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