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凉,脑出血进入高发季节。据了解,很多病人及家属因缺乏对脑出血的认识,从而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实际上,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通过外科手术干预,加上合理的康复治疗,已使得脑出血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大大降低。本期“专家坐诊”,我们邀请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刘智明主任给读者朋友介绍有关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及康复方面的知识。
80%的脑出血因高血压引起
刘主任介绍,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扩张,在某些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寒冷等)作用下,血压骤然升高时,就会导致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脑出血超过30毫升需立即手术
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进一步发展,导致脑疝、昏迷、死亡等严重后果。
刘主任说,脑出血后血块淤积在脑实质内,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被缓慢吸收。因此,对脑出血引起血肿较大、超过30毫升,导致昏迷危及生命时,必须及早手术清除血肿减压,切勿耽误治疗时机。
据介绍,目前采用的手术方法较多,具体采用哪种手术方法,医生会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程度,以及患者年龄加以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将神经内镜与锁孔手术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避免了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等弊端,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操作是先在头颅开一个直径1~2.5cm骨窗,然后插入神经内镜,医生通过内镜良好的照明和清晰、放大的图像,仔细观察并清除血肿和止血。
术后康复降低致残率
止血和清除血肿,仅仅是脑出血治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康复。刘主任说,脑出血病人的康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早期高压氧治疗已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后继发的脑缺血体积可超过血肿的几倍,如何改善脑出血继发的脑缺血区的血供与氧供,也是人们努力的焦点之一。高压氧能提高血氧张力、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活动功能已被理论和实践广泛证实,成为目前脑出血康复最为有效的手段。
2.药物治疗迄今有超过40种的神经营养药物及神经康复药物被用于临床,但疗效不一,有很多药物甚至根本无效。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主要以膜稳定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为主。
3.防止并发症预防卧床引起的肺炎、褥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定时翻身及改变体位。预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如无上消化道出血应早期进食,促进消化道功能康复。早期促进病人尿、便等自律神经功能康复,定时给患者通便,定时夹导尿管,定时开放,病人清醒后较早拔除导尿管,长期昏迷病人应时常调换导尿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4.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康复。(1)肢体功能锻炼,早期需预防关节强直,进行运动疗法,如肩外展50°、内旋15°、前屈40°,腕适当背伸,用支架或夹板防止足下垂。清醒病人在术后2~3天、昏迷病人在发病一周后开始运动疗法。(2)言语功能康复,早期促进言语训练可采取口形发音训练,先教韵母,后教声母,先学喉音,后学唇音,可令患者发“啊”声或用咳嗽、吹纸、吹口哨等诱导发音。
5.心理康复脑出血病人早期意识恢复后,除因脑损害而致躯体疾患外,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面反应。患者发病之初,常表现为紧张、恐惧,加之躯体疾病的痛苦和功能障碍,易出现烦躁、焦虑;后因住院,需人护理,活动不便,自尊心受损,又会产生抑郁、悲观心理。因此,医生和病人家属应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协助解决某些经济困难,促进病人心理积极转化。如患者抑郁状态较重,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刘主任说,脑出血并不是“无可救药”的疾病,只要正确认识,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并重视正规的康复治疗,很多患者仍然能完全康复并回到正常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