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控诉”: 史女士:我儿子在家,特别能说。表达能力很强。想吃什么,想干什么,表达得清清楚楚。有时候,不顺着他的意思,他就会又喊又叫,直到顺了他的心意为止。
可是,他一到幼儿园就变得特别胆怯,别的小朋友打他,他不敢还手,饭没吃饱,也不敢跟幼儿园阿姨说。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是婆婆照顾儿子,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王女士:我家宝宝在家里能说会道,还能把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我和老公有时候还加上公公婆婆四个人都伺候不过来。甚至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但一出家门,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众说话,见人直往我们身后躲,要是我们大人不在身旁,还会害怕得大哭……
专家解析: 宝宝的这种表现就是俗话说的“窝里横”,大多发生在2~6岁。现实生活中,“窝里横”宝宝不在少数。这种情况跟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
特别是一些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在长辈的百依百顺中,养成家里称王称霸的习惯。这样的宝宝一旦走出家门,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往往会搬出在家里的作风来指使别人,但小伙伴可不吃这一套,宝宝这时不但指挥不动别人。
反而会遭到小伙伴们的拒绝。经过几次这样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宝宝只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闷气,拒绝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时间一长,当宝宝的不满情绪和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时,突破口自然转向家庭中的“弱者”,以自己在家里更加地横行霸道来补偿,达到心理上暂时的“平衡”。
而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当给宝宝越多的时候,宝宝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妈溺爱宝宝,宝宝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宝宝对爸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爸妈帮自己做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宝宝会认为爸妈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爸妈就该为自己服务,甚至会下命令来指使妈妈。家有一个“窝里横”的宝宝。
责任多在爸妈长辈。为了让宝宝开心,千方百计顺着他,以他为中心,这样就培养了宝宝称王称霸的习惯。
宝宝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窝里横”的宝宝,缺乏与外界的碰撞,离开了“窝”以后,就不知所措了。当他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处理,只会躲在爸妈身后,没有任何行为来保护自己。
专家支招: 1 停止对宝宝过度溺爱、保护 爸妈过分溺爱宝宝,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宝宝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
因此,爸妈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宝宝要严爱相济,让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成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重新制定家庭规则,而且每个人都要遵守。
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不要一味迁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说“不”,让他知道不是任何事情长辈都会顺着他。对于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宝宝自己尝试去做,不能因为觉得宝宝小而自己代劳。
宝宝有一点成功,有一点努力,都应当及时地夸奖,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宝宝,责备会让他更不知所措。当然,宝宝需要爸妈的引导,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宝宝设置过高的目标,一旦产生挫折感,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感。
2 教会宝宝懂礼貌、尊重他人 这两点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只有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你的权利才会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规则,生活才会井然有序。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教育宝宝懂礼貌、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要让孩子明白,不能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觉得是应该的,就可以对他们呼来喝去,也不能因为不是自己的亲人就觉得可怕。
如果自己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会伤害自己,如果自己好好待别人,别人也会好好待自己。这一点说起来比较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宝宝还小,很难理解,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灌输,以身作则,根据宝宝的表现具体发挥。如果家里有老人,要与老人沟通好,采取一致的态度,不能在家里搞两套政策。
3 不比较 不要拿自己的宝宝和别人家的进行比较。有些妈妈总是对宝宝抱怨:“你真笨,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谁谁”等很不好。
宝宝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点,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要鼓励宝宝与别的小孩交朋友,互相学习。
4 学会放于,为宝宝创造社交机会 一些家长害怕宝宝在外面吃亏,受到伤害,往往不愿意他们出去,久而久之,宝宝就逐渐丧失了独立生活以及与他人平等交往的能力。离开了自己的“窝”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从而导致不知所措,畏缩不前。
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宝宝多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耍、交流,多与外界接触,如果宝宝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只要没有危险,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干预。
有时间也可以带宝宝参加一些集体的户外活动,提高宝宝的社交技能,培养他的合作能力、责任心、独立精神。让他了解外界并不是可怕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大家是平等的。
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毕竟由胆怯变成勇敢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实习编辑:黄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