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又现“奶粉门”?
几桩“奶粉门”都有个共同点:患病儿童累积到一定数目曝光了,追根溯源往往发现,奶粉中某个成分或超标,或尚未被列入检测范围。每当出现各种“奶粉门”后,相关部门都频频拿所谓“盲区”来说事,就免不了敷衍塞责之嫌。甚至在“早熟门”事件里,激素水平不在奶粉质检范围之内,可当患儿家属提出个人出资检测时,却又被告知不接受个人申请。到底是不能检测,还是不愿检测?详细
“奶粉门”众多疑惑如何破解?第一,企业的良心究竟靠什么来保证?
道德、法律,究竟怎样才能发挥其最大能量?究竟怎样才能荡涤一些企业的“黑心肠”,竟然连孩子也不放过。
第二,食品安全究竟应该怎么管?
现在来看,可以管食品安全的部门太多了,有质检、卫生、工商、药监、农业、畜牧等等,可实践往往就是如此,管的部门越多,越是没人管、管不好。就拿今天来说,国人于“吃”又有多少可以放心的食品,即使是那些从事食品安全职责的公务员,你心里又有多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