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员素质要求
应具备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心血管疾病及心电图知识;应具有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等无创心脏实验室的工作经验,或具有监护室急重症患者的心电监护、心脏手术后心电监护方面的经验。具有安全用电知识,能进行一般的计算机操作。
应熟悉所采用的动态心电图仪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基本操作技术。能正确进行皮肤处理、电极安置、记录器准备(磁带磁卡安装和取出,电池检测、安放和取出,记录器启动、关闭及清洁、保养等)、导线连接、检测登计统计及向患者介绍检测注意事项和日讠志记录等工作。能识别和处理电极安置及皮肤准备不当时出现的伪差、肌电干扰和电源干扰,保证良好的动态心电图记录。
2. 临床资料的了解和记录
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地址、电话、病案号等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此次检查的目的,估计病情,判断药物疗效,评定起搏器的起搏功能等。
了解以往重要的心脏检查结果,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了解患者的药物及非药物(包括心脏及非心脏)治疗情况。
如植入心脏起搏器,应了解植入时间、类型及设定的有关参数。
3. 导联选择
根据原有心电图记录及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导联。一般采用2~3个导联同步记录,以减少单一导联可能出现的误差;并可使P波及ST段在不同导联上清晰显示,QRS波形变化容易判断;也可确定暂时性分支阻滞引起的心电轴变化,有助于鉴别室性或室上性搏动。
动态心电图记录采用双极导联,其导联均为标准导联的模拟导联,所记录的结果以标准导联心电图直接比较。各常用模拟导联解剖定位如下:
模拟V1(CM1):正级一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负极-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正极-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负极-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正极-左第五肋间腋前线;负极-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正极-左腋前线肋缘;负极-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无干电极: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一般首选CM1、CM5,采用CM2或CM3+CM5、CM2+CM5+MaVF更能获得阳性结果,怀疑冠脉痉挛或变异性心绞痛时,最好选用CM3、MaVF。
4.皮肤处理及电极安置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解开上衣,暴露胸部,确定导联电极安置部位,胸毛多者应剃除局部胸毛。
75%酒精棉球涂擦电极安置部位局部皮肤表面,并用小砂片轻磨皮面,以清洁皮肤,降低皮肤电阻。
选用优质的动态心电图专用电极牢固粘在选定的导联位置上(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骨面上,以减少呼吸运动影响及肌电干扰),并将导联线正确地连接在电极上,妥贴处理好导线。
导线连接后作短时记录(1~2分钟),观察深呼吸、卧位、坐位、立位、侧位时心电记录无基线飘移和伪差,记录器运转无异常。
5.记录时间
一般须连续记录24小时,包括日常活动及睡眠状态的心电变化,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48~72小时或复查,以增加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剔除伪差和干扰的24小时心电连续记录的有效记录一般不应少于22小时,对起搏器功能评价,有效记录应达到100%。
6.患者日记
应向患者介绍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记录器的正确使用、导联线的保护等,取得患者的合作,做好以下内容的日记。
记录日常活动情况(工作、休息、活动、进餐、服药、激动事件、睡眠等)及时间。
出现症状时应详细记录症状起始、结束时间及感受。
要使患者日常活动与心电记录密切结合,获得有症状时是否伴有心电变化及无症状时心电有无异常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