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从Godfrey;N;Hounsfied发明CT至今,CT成像技术的医学临床应用有30余年的历史。本文从CT成像技术的发展,CT临床应用的进展两个大的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近十年来医学影像CT技术的发展现状:CT 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 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性进步,CT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扫描,滑环技术使扫描装置可顺一个方向作连续旋转, 配以连续进床,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旋 CT(he
摘要:
自从Godfrey;N;Hounsfied发明CT至今,CT成像技术的医学临床应用有30余年的历史。本文从CT成像技术的发展,CT临床应用的进展两个大的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近十年来医学影像CT技术的发展现状:CT 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
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性进步,CT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扫描,滑环技术使扫描装置可顺一个方向作连续旋转, 配以连续进床,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旋 CT(helical或spiral CT)。
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得机架球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开创了容积数据成像的新时代。这次革命性的进步在CT发展史中成为重要的里程碑。 多层螺旋CT问世后,CT的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正文:
CT--X线计算机横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开始在医院的影像诊断中发挥作用已经有很多年了,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临床作用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x线CT的技术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非滑环CT、滑环CT、螺旋CT、多排螺旋CT,不久,还会有平板探测器的X线束CT问世,但是,对于临床功能而言,每一项新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则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只是量的积累,有的则形成质的飞跃。
一,我先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阐述CT的技术发展。
(一)性能要求导向技术发展
对与医院而言,CT使用性能的要求主要满足:检查速度、图像质量、解析处理能力。这三方面是临床性能的根本保证,当然,也会考虑到软件的可扩展性和X线剂量的问题。
检查速度包括:扫描速度、重建图像的速度、使用者操作机器的速度。二者共同影响并检查患者的流通量。其中,扫描速度的提高尤为关键。
扫描速度的提高给CT带来的变化是最大的。最早的CT需要几十秒钟才能扫描一层图像。对于受呼吸运动影响的胸腹部图像质量无法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产生了滑环技术,也带来了CT临床技术第一次质的进步。滑环CT的X线管球和探测器可以始终沿着相同的方向旋转,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使得一次屏住呼吸就可以扫得一层图像,保证了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了CT在胸腹部的诊断能力,也提高了检查速度。
(二)临床需要导向CT市场
CT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学习中我发现可以把市场上现有的CT按临床需要大致分三类:
1.满足一般临床检查需要的CT。如普通扫描滑环CT。
2.速度快、图像质量高,满足除心血管外的所有检查的CT
如扫描时间在1秒及1秒以内的4排以下的螺旋
CT在检查患者流通量方面,单排与4排CT没有明显差别(以每天检查50人,每人扫描30层为例,1秒单排CT的扫描时间仅需25分钟。比这更快的扫描速度每天也不过是节省25分钟以上。)
3.不仅要求检查速度快、图像质量高,还需满足心血管检查的CT
即4排以上(含4排)的多层CT,需有门控技术。
注意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内医院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造成了购买设备的攀比意识:各地方政府制定CT检查的收费标准也会导向医院购置设备的标准:有的医院向上级申请到一次资金不容易,所以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购买最高档的设备。众多原因造成一部分医院购置的设备超出了医院的实际需要,致使有些先进的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其性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我觉得这样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的现象,随着国家的体制改革和人们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会有一定的改善,但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购买设备。
我认为医院应该根据自己医院的能力购买什么样的CT。这不仅与医院的级别有关,还与医院的购买能力和临床需要有关。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科研教学和临床需要来选购设备。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医院,1秒单排到亚秒4层多排之间的螺旋CT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而对于需要更高卡当的多排CT、带有科研教学任务的大医院,因CT检查的患者量非常大,只有一台多排螺旋CT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往往同时还需要一台4排以下的螺旋CT,因此,单排1秒到亚秒4层多排之间的螺旋CT在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将是最大的,当然,有些医院还会考虑在使用寿命内保证其技术不落后,但此处的“不落后”应该是与医院的发展相比较,而不是与CT的技术发展相比较,只要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之内始终能够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就是一台先进的设备
下面我从CT技术的发展来进一步介绍一下医学影像CT的发展
(一)、CT成像技术的发展
CT 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CT应用到医学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近十余年来,从非螺旋 CT到螺旋 CT、单层CT到多层CT,CT主要的硬件技术变化表现在其探测器、球管、计算机系统以及伪影校准算法的不断进步上。
1.探测器技术的发展
最早的单层CT探测器覆盖宽度只有10mm,最薄物理采集层厚也只能达到10mm。多层螺旋CT采用了阵列探测器,每一单列的探测器采集层厚可达到亚毫 米,阵列探测器的组合覆盖宽度最早达到20mm甚至32mm;而现在64排CT的覆盖宽度可达40mm,最薄物 理采集层厚依据不同厂家可做到高分辨率的亚毫米层厚0.5或O.625mm。可以看到探测器发展是向着宽体、薄层的方向发展。覆盖宽度越来越大,层厚越来 越小,会使影像质量更佳,扫描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在64排CT在10秒内即可以做全身的检查,同时所得到的图像都是高分辨率的亚毫米层厚。
2.管的技术发展
在单层CT上,球管的热容量和散热率比较低,在检查中若要进行大范围或薄层扫描就需要球管 冷却等待,限制了许多的临床应用。随着多层CT的出现,扫描覆盖范围增大、层厚变薄,球管设计也逐渐走向大热容量、高散热率和高毫安输出的方向,以保证能 进行薄层、快速。大范围检查,并同时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目前在多层CT上,球管设计和选择有两种发展趋势:以GE公司的“V8”大力神球管为代表的大功率高毫安输出球管和以Siemens公司为代表的 Straton“0M”高散热率球管。
3.图像后处理的进展
近10 年来,各厂家在CT 的图像后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原来单层螺旋CT逐步可以开展初步的二维、三维图像的重建,在多层螺旋CT出现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立体 诊断模式,使CT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可以实现心脏冠脉的无创成像、血管的曲面跟踪重建CT功能学分析、CAD技术等等。同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 综合应用并且程序化,更加丰富了影像学的信息。
4.影像数据管理的进展
随 着CT薄层大范围扫描的临床应用和扫描层数的增多,图像扫描、数据采集、传输、后处理重建将面临庞大的数据流。尤其是到了64层CT,上千幅图像成为了常 规。以前在后处理平台上各厂家都在追求稳定性、安全性、便捷性。随着数据的增多,如何加快图像后处理,加强有效数据的管理,是提高诊断医生的工作效率,减 轻操作医生负担的关键。
(二)、CT临床应用的进展
1、心脏成像
CT的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的划时代的突破,能对运动 脏器的解剖细节进行细微观察和病变诊断为影像学诊断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在心脏成像中又一全新概念被提出:“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冻结 心脏的搏动,即检查成功率和心率覆盖范围。
2.CT功能学成像分析
传统的CT 影像学只要是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近年来兴起的CT灌注功能(CT Perfusinn)主要可以对组织的血液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
3.低剂量CT普查以及CAD(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CT低剂量筛查越来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这是近年来数字影像技术综合发展的结果,包含多层CT、图像处理和CAD等技术,主要用于肺癌,冠状动脉钙 化积分和结肠癌的早期检查。
二,CT设备的发展状况
在非螺旋CT时代,第三代CT与第四代CT共 存。螺旋CT的产生,第四代设备由于影像的原始数据不必通过滑环导出,故其优势较三代结构无疑的明显的。但是在多层CT出现以后,四代CT需要的探测器与 DAS数目会大大增加,故成本无法承受,这使得在多层CT的产品中变为第三代结构的一统天下。
国外的厂家在这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目前已经能达到了256排螺旋CT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到CT的发展将朝着更有利于临床应用,能更有效的为患者服务,协助医生诊断的方向发展,图像更加精确,更有利于医学的创新应用。而CT设备也将步步升级,在未来256排的CT 可能也只是陈旧的设备了,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生有了更好的助手。
CT机的发展史见论文后的附表(部分厂商CT机发展史)
附表:部分厂商CT机发展史
皮克公司CT机主要包括:PQ6000、PQ5000V、PQ2000S、PQS、IQ 皮克公司是唯一一家在所有类型CT(从IQ到PQ6000)都采用固态检测器的厂家。
西门子SOMATOM PLUS 4系列SOMATOM PLUS 4VZ最新一代的多螺旋扫描机。SOMATOM AR系列—AR.Star 低压滑环式螺旋机 中高档机SOMATOM AR系列—AR.nova 全身CT滑环扫描机,可直接升级到螺旋扫描机,采用独特的飞焦点技术,1.75MHU热容量球管。 SOMATOM Smile欢星——阳极热容量1.0MHU
GE的CT——CT市场最大份额的GE公司GE公司96年推出螺旋CT syncrgy系列,将工作站与操作台完善的结合,即在操作台上能完成快速的三维重建。97年新型CT porspeed系列,采用GE最新球管技术,推出0.8亚秒扫描。GE Hispeed CTi以最先进的SGI工作站为计算机主机,采用GE获得专利的、为90年代探测器代表的稀土陶瓷探测器,具有高稳定性,高转换率的特点,是图像质量,扫描速度达到最好水平,采用GE6.3MHU金属陶瓷管。美国Max—Ray球管中国独家代理——GE
飞利浦CT Tomoscan系列Tomoscan ave是高档机中的矫矫者,仅1秒扫描和1秒的512重建,配MRC201长命CT专用金属球管陶瓷球管。Tomoscan AVPS是另一种高档机,配有气态和固态两种探测方式,仍是一秒扫描和一秒重建,配MRC160金属陶瓷CT专用球管,承诺10万层面的保证。Tomoscan AV中档螺旋机,配MRC160金属陶瓷CT专用球管,100秒的螺旋扫描,适合中型医院。Tomoscan EG采用独特的EPC节能,剂量仅仅是普通CT的1/3,而且保证了图像质量,延长了球管的寿命,X线的防护也获得进一步改善,EG可升级为螺旋功能。MRC200球管是荷兰飞利浦公司专利产品,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滚珠、滚轴轴承结构,采用全新的螺旋槽轴承,用液态金属做润滑剂和导热媒介。MRCX线球管热容量达到3.5MHU,旋转阳极直径达200mm,可在50秒内扫描50张1cm层厚的图像,即能连续扫描50cm范围而不热过载。PHILIPS CT cision(包括CT Secura 和CT Aura)采用PHILIPS 专利球管MRC金属外壳球管,此7.7MHU热容量的大功率球管,保证了病人流通量和更快的检查速度,1500KHU/min的阳极冷却效率,业内最高,确保大范围、连续性的螺旋扫描,MRC球管采用独特的液态金属润滑剂材料,保证了更高的图像质量。
Elscint的CT——CT—Twin系列采用动态双焦点X线管,信息采集量提高一倍,球管冷却系统采用油水双冷技术,寿命长,根据统计3.5兆球管平均寿命达到40万秒。
Anatom(安科)CT采用Varian公司生产的X射线管,焦点尺寸0.7×0.7mm,空气冷却,热容量为600KHU、1000KHU。(等效于一般CT1.8MHU、3MHU)
东大CT—C2000X线管采用美国Varian公司1.5MHU金属管。 东大CT—C3000X射线管采用Varian公司3.5金属球管。
岛津的CT岛津SCT—4800TCZ 全身CT扫描机,球管热容量为750KHU。
摘要:
自从Godfrey;N;Hounsfied发明CT至今,CT成像技术的医学临床应用有30余年的历史。本文从CT成像技术的发展,CT临床应用的进展两个大的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近十年来医学影像CT技术的发展现状:CT 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 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性进步,CT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扫描,滑环技术使扫描装置可顺一个方向作连续旋转, 配以连续进床,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旋 CT(he
摘要:
自从Godfrey;N;Hounsfied发明CT至今,CT成像技术的医学临床应用有30余年的历史。本文从CT成像技术的发展,CT临床应用的进展两个大的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近十年来医学影像CT技术的发展现状:CT 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
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性进步,CT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扫描,滑环技术使扫描装置可顺一个方向作连续旋转, 配以连续进床,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因而得名螺旋 CT(helical或spiral CT)。
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得机架球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开创了容积数据成像的新时代。这次革命性的进步在CT发展史中成为重要的里程碑。 多层螺旋CT问世后,CT的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正文:
CT--X线计算机横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开始在医院的影像诊断中发挥作用已经有很多年了,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临床作用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x线CT的技术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非滑环CT、滑环CT、螺旋CT、多排螺旋CT,不久,还会有平板探测器的X线束CT问世,但是,对于临床功能而言,每一项新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则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只是量的积累,有的则形成质的飞跃。
一,我先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阐述CT的技术发展。
(一)性能要求导向技术发展
对与医院而言,CT使用性能的要求主要满足:检查速度、图像质量、解析处理能力。这三方面是临床性能的根本保证,当然,也会考虑到软件的可扩展性和X线剂量的问题。
检查速度包括:扫描速度、重建图像的速度、使用者操作机器的速度。二者共同影响并检查患者的流通量。其中,扫描速度的提高尤为关键。
扫描速度的提高给CT带来的变化是最大的。最早的CT需要几十秒钟才能扫描一层图像。对于受呼吸运动影响的胸腹部图像质量无法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产生了滑环技术,也带来了CT临床技术第一次质的进步。滑环CT的X线管球和探测器可以始终沿着相同的方向旋转,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使得一次屏住呼吸就可以扫得一层图像,保证了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了CT在胸腹部的诊断能力,也提高了检查速度。
(二)临床需要导向CT市场
CT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学习中我发现可以把市场上现有的CT按临床需要大致分三类:
1.满足一般临床检查需要的CT。如普通扫描滑环CT。
2.速度快、图像质量高,满足除心血管外的所有检查的CT
如扫描时间在1秒及1秒以内的4排以下的螺旋
CT在检查患者流通量方面,单排与4排CT没有明显差别(以每天检查50人,每人扫描30层为例,1秒单排CT的扫描时间仅需25分钟。比这更快的扫描速度每天也不过是节省25分钟以上。)
3.不仅要求检查速度快、图像质量高,还需满足心血管检查的CT
即4排以上(含4排)的多层CT,需有门控技术。
注意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内医院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造成了购买设备的攀比意识:各地方政府制定CT检查的收费标准也会导向医院购置设备的标准:有的医院向上级申请到一次资金不容易,所以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购买最高档的设备。众多原因造成一部分医院购置的设备超出了医院的实际需要,致使有些先进的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其性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我觉得这样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的现象,随着国家的体制改革和人们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会有一定的改善,但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购买设备。
我认为医院应该根据自己医院的能力购买什么样的CT。这不仅与医院的级别有关,还与医院的购买能力和临床需要有关。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科研教学和临床需要来选购设备。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医院,1秒单排到亚秒4层多排之间的螺旋CT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而对于需要更高卡当的多排CT、带有科研教学任务的大医院,因CT检查的患者量非常大,只有一台多排螺旋CT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往往同时还需要一台4排以下的螺旋CT,因此,单排1秒到亚秒4层多排之间的螺旋CT在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将是最大的,当然,有些医院还会考虑在使用寿命内保证其技术不落后,但此处的“不落后”应该是与医院的发展相比较,而不是与CT的技术发展相比较,只要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之内始终能够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就是一台先进的设备
下面我从CT技术的发展来进一步介绍一下医学影像CT的发展
(一)、CT成像技术的发展
CT 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影像检查技术带人一个新的划时代的阶段。CT应用到医学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近十余年来,从非螺旋 CT到螺旋 CT、单层CT到多层CT,CT主要的硬件技术变化表现在其探测器、球管、计算机系统以及伪影校准算法的不断进步上。
1.探测器技术的发展
最早的单层CT探测器覆盖宽度只有10mm,最薄物理采集层厚也只能达到10mm。多层螺旋CT采用了阵列探测器,每一单列的探测器采集层厚可达到亚毫 米,阵列探测器的组合覆盖宽度最早达到20mm甚至32mm;而现在64排CT的覆盖宽度可达40mm,最薄物 理采集层厚依据不同厂家可做到高分辨率的亚毫米层厚0.5或O.625mm。可以看到探测器发展是向着宽体、薄层的方向发展。覆盖宽度越来越大,层厚越来 越小,会使影像质量更佳,扫描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在64排CT在10秒内即可以做全身的检查,同时所得到的图像都是高分辨率的亚毫米层厚。
2.管的技术发展
在单层CT上,球管的热容量和散热率比较低,在检查中若要进行大范围或薄层扫描就需要球管 冷却等待,限制了许多的临床应用。随着多层CT的出现,扫描覆盖范围增大、层厚变薄,球管设计也逐渐走向大热容量、高散热率和高毫安输出的方向,以保证能 进行薄层、快速。大范围检查,并同时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目前在多层CT上,球管设计和选择有两种发展趋势:以GE公司的“V8”大力神球管为代表的大功率高毫安输出球管和以Siemens公司为代表的 Straton“0M”高散热率球管。
3.图像后处理的进展
近10 年来,各厂家在CT 的图像后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原来单层螺旋CT逐步可以开展初步的二维、三维图像的重建,在多层螺旋CT出现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立体 诊断模式,使CT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可以实现心脏冠脉的无创成像、血管的曲面跟踪重建CT功能学分析、CAD技术等等。同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 综合应用并且程序化,更加丰富了影像学的信息。
4.影像数据管理的进展
随 着CT薄层大范围扫描的临床应用和扫描层数的增多,图像扫描、数据采集、传输、后处理重建将面临庞大的数据流。尤其是到了64层CT,上千幅图像成为了常 规。以前在后处理平台上各厂家都在追求稳定性、安全性、便捷性。随着数据的增多,如何加快图像后处理,加强有效数据的管理,是提高诊断医生的工作效率,减 轻操作医生负担的关键。
(二)、CT临床应用的进展
1、心脏成像
CT的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的划时代的突破,能对运动 脏器的解剖细节进行细微观察和病变诊断为影像学诊断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在心脏成像中又一全新概念被提出:“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冻结 心脏的搏动,即检查成功率和心率覆盖范围。
2.CT功能学成像分析
传统的CT 影像学只要是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近年来兴起的CT灌注功能(CT Perfusinn)主要可以对组织的血液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
3.低剂量CT普查以及CAD(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CT低剂量筛查越来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这是近年来数字影像技术综合发展的结果,包含多层CT、图像处理和CAD等技术,主要用于肺癌,冠状动脉钙 化积分和结肠癌的早期检查。
二,CT设备的发展状况
在非螺旋CT时代,第三代CT与第四代CT共 存。螺旋CT的产生,第四代设备由于影像的原始数据不必通过滑环导出,故其优势较三代结构无疑的明显的。但是在多层CT出现以后,四代CT需要的探测器与 DAS数目会大大增加,故成本无法承受,这使得在多层CT的产品中变为第三代结构的一统天下。
国外的厂家在这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目前已经能达到了256排螺旋CT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到CT的发展将朝着更有利于临床应用,能更有效的为患者服务,协助医生诊断的方向发展,图像更加精确,更有利于医学的创新应用。而CT设备也将步步升级,在未来256排的CT 可能也只是陈旧的设备了,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生有了更好的助手。
CT机的发展史见论文后的附表(部分厂商CT机发展史)
附表:部分厂商CT机发展史
皮克公司CT机主要包括:PQ6000、PQ5000V、PQ2000S、PQS、IQ 皮克公司是唯一一家在所有类型CT(从IQ到PQ6000)都采用固态检测器的厂家。
西门子SOMATOM PLUS 4系列SOMATOM PLUS 4VZ最新一代的多螺旋扫描机。SOMATOM AR系列—AR.Star 低压滑环式螺旋机 中高档机SOMATOM AR系列—AR.nova 全身CT滑环扫描机,可直接升级到螺旋扫描机,采用独特的飞焦点技术,1.75MHU热容量球管。 SOMATOM Smile欢星——阳极热容量1.0MHU
GE的CT——CT市场最大份额的GE公司GE公司96年推出螺旋CT syncrgy系列,将工作站与操作台完善的结合,即在操作台上能完成快速的三维重建。97年新型CT porspeed系列,采用GE最新球管技术,推出0.8亚秒扫描。GE Hispeed CTi以最先进的SGI工作站为计算机主机,采用GE获得专利的、为90年代探测器代表的稀土陶瓷探测器,具有高稳定性,高转换率的特点,是图像质量,扫描速度达到最好水平,采用GE6.3MHU金属陶瓷管。美国Max—Ray球管中国独家代理——GE
飞利浦CT Tomoscan系列Tomoscan ave是高档机中的矫矫者,仅1秒扫描和1秒的512重建,配MRC201长命CT专用金属球管陶瓷球管。Tomoscan AVPS是另一种高档机,配有气态和固态两种探测方式,仍是一秒扫描和一秒重建,配MRC160金属陶瓷CT专用球管,承诺10万层面的保证。Tomoscan AV中档螺旋机,配MRC160金属陶瓷CT专用球管,100秒的螺旋扫描,适合中型医院。Tomoscan EG采用独特的EPC节能,剂量仅仅是普通CT的1/3,而且保证了图像质量,延长了球管的寿命,X线的防护也获得进一步改善,EG可升级为螺旋功能。MRC200球管是荷兰飞利浦公司专利产品,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滚珠、滚轴轴承结构,采用全新的螺旋槽轴承,用液态金属做润滑剂和导热媒介。MRCX线球管热容量达到3.5MHU,旋转阳极直径达200mm,可在50秒内扫描50张1cm层厚的图像,即能连续扫描50cm范围而不热过载。PHILIPS CT cision(包括CT Secura 和CT Aura)采用PHILIPS 专利球管MRC金属外壳球管,此7.7MHU热容量的大功率球管,保证了病人流通量和更快的检查速度,1500KHU/min的阳极冷却效率,业内最高,确保大范围、连续性的螺旋扫描,MRC球管采用独特的液态金属润滑剂材料,保证了更高的图像质量。
Elscint的CT——CT—Twin系列采用动态双焦点X线管,信息采集量提高一倍,球管冷却系统采用油水双冷技术,寿命长,根据统计3.5兆球管平均寿命达到40万秒。
Anatom(安科)CT采用Varian公司生产的X射线管,焦点尺寸0.7×0.7mm,空气冷却,热容量为600KHU、1000KHU。(等效于一般CT1.8MHU、3MHU)
东大CT—C2000X线管采用美国Varian公司1.5MHU金属管。 东大CT—C3000X射线管采用Varian公司3.5金属球管。
岛津的CT岛津SCT—4800TCZ 全身CT扫描机,球管热容量为750KHU。
同时上海爱宝医疗还提供:医用X光胶片 洗片架 观片灯 经皮黄疸仪 滤线栅 暗室灯 增感屏 洗片机 储片箱 软片干燥箱 胸片架 暗盒 洗片桶 显、定影液 制冰机 冰箱 冷柜 制片机 切片机 脱水机 包埋机 液基耗材,公司拥有良好信誉,质量保证,欢迎选购。
咨询电话:021-66187083 66187008 66187055 1368166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