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原理及检修检测方法
超声诊断具有无侵袭,不影响人体,适应性广等优点,目前它已成为临床诊断上不可缺少的手段,特别是以超声图像技术为中心的B型超声系统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医学检查手段,在临床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已趋广泛,它作为一种主要的诊疗手段,显示其在各类疾病的应用价值,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于B超系统结构复杂故障频繁,设备引进时多数没有维修手册,给设备维修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通过了解B超仪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系统基本结构和信号流程,还能够判断故障点并予以排除。
1、超声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分析
目前常用的B超系统的扫描方式可分为线阵扫描和相控扇扫两种。线阵扫描B超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若干组超声换能器依直线排列,由控制系统控制,连续依次激励各组换能器,形成扫描波束。同时,换能器接收回波信号。当前一组换能器完全接收回波后,下一相邻组换能器,才开始工作。同时,采用相控技术进行波束聚焦,使得回波信号得到增强,并将其送到信号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再将回波信号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后,变成视频信号输出,供给显示器,图像记录仪进行记录,相控扇扫B超系统的原理与线阵扫描B超系统的原理相同,不同之处只是换能器的扫描控制方式。相控扇扫是利用控制器,按特定的时差规律顺序,使换能器被等级差时间延迟的激励脉冲激发发射超声波,通过不同相位超声波的功率叠加,形成特定角度的波束,改变各换能器的发射相位差,可以使波束角度改变,形成扇扫波束。下面就以相控阵超声系统为例,分析B型超声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原理;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控制系统部分和成像系统部分。控制器系统部分是整个系统控制中心,它接受操作者的控制命令。成像系统又由扫描器子系统和扫描转换器子系统两部分组成,在扫描器子系统分配器单元及前端处理器单元能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探头,对探头发送激励电压,并且接受相应的回波信号,延时电路是扫描器的心脏部分,它分成粗延时和细延时两部分,提供发射和接收时聚焦和相控所需要的延时,图像检测电路和多普勒检测电路包括二维M方式下成像所需要的所有滤波和检测电路,以及对多普勒信号和血流信号进行检测处理,产生的超声回波合成信号供给扫描转换器子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TGC电路产生对应于TGC前控制面版上设定的电压并为延时电路提供时钟信号。扫描器通过RS232与其他子系统通讯。
扫描转换器子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1)扫描器I/O接口电路;
(2)多普勒处理器单元;
(3)彩色血流处理器电路对从扫描器I/O电路接收到的数字化血流信号进行检测,然后把血流信号和二维信号叠加在一起;
(4)M方式、生理频谱电路把M方式生理信号、多普勒等数字信号,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后,送人视频I/O接口板;
(5)坐标变换电路利用特定的算法将声数据的报坐标信号变换成光输出的直角坐标信号;
(6)图像存储器单元用于存储图像信号,供给视频输入输出电路;
(7)图像处理单元;
(8)视频输入/输出电路将各种图像、字符、信号合成输出到彩色监视器供操作者观察,同时向视频打印机和录像机提供视频信号。
B型超声诊断仪(简称B超)是在A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工作原理与A超基本相同,也是利用脉冲回波成像技术。因此它的基本构成也是由探头、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显示系统组成。
所不同的是:
①B超将A超的幅度调制显示改为亮度调制显示;
②B超的时基深度扫描时加在显示器垂直方向上,并使声束扫查受检体的过程与在显示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扫描相对应;
③在回波信号处理与图象处理各环节上,大部分的B超都应用了专门的数字计算机控制数字信号的存储与处理以及整个成像系统的运行,使图象质量大为提高。
从1952年用B型超声成像仪对肝脏标本显像以来,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第一代单探头慢扫描B型断层显像仪在临床上开始应用。7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第二代快速机械扫描和高速实时多探头电子扫描超声断层显像仪。80年代,以计算机图像处理为主导的自动化、定量化程度更高的第四代超声显像仪步入了应用阶段。当前超声诊断正向着专门化、智能化发展。
应用范围
B型实时成像仪用于诊断的依据是断层图像的特征,主要由图像形态、辉度、内部结构、边界回声、回声总体、脏器后方情况以及周围组织表现等,它在临床医学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1.在妇产科中的探测
可以显示胎头、胎体、胎位、胎心、胎盘、宫外孕、死胎、葡萄胎、无脑儿、盆腔肿块等,也可以根据胎头的大小估计妊娠周数。
2.人体内部脏器的轮廓及其内部结构的探测
如肝、胆、脾、肾、胰和膀胱等外形及其内部结构;区分肿块的性质,如浸润性病变往往无边界回声或边缘不气,若肿块有膜时其边界有回声且显示平滑;也可显示动态器官,如心脏瓣膜的运动情况等。
3.表浅器官内布组织探测
如眼睛、甲状腺、乳房等内部结构的探查和线度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