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制药行业度过辉煌的黄金年代之后,专利药到期、新药研发停滞不前等因素正在迫使行业调整
悬挂在制药业多年的“达摩克利斯剑”正在落下,专利药到期高峰的到来已引发连锁的负面效应。
日前,辉瑞公布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利润下降50%,旗下“重磅炸弹”药物立普妥(Lipitor)去年11月底在美国市场的专利保护到期成为业绩下降的重要因素。几乎同期发布财报的礼来公司表示,2011财年第四季净盈利下降27%,主要是由于其畅销抗精神病药物再普乐(Zyprexa)的专利到期,对营收造成损害。
这其实并不太突然,在欧美制药行业度过辉煌的黄金年代之后,专利药到期、新药研发停滞不前等因素正在迫使行业调整,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策略也有所微变。
负面效应凸显
新年伊始,负面消息接踵而来。伴随着所交出的黯淡业绩单,各大巨头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过冬”。
2月初,阿斯利康透露,计划再裁员7,350人,公司希望通过减员,在2014年前再削减10亿英镑成本。阿斯利康表示,由于仿制药竞争导致公司损失接近20亿美元,而公司旗下的抗胃灼热药埃索美拉唑(商品名:Nexium)专利已经在欧洲过期。公司首席执行官DavidBrennan表示:“市场排他性的丧失将使得2012年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