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2000毫升的非PVC软包装腹膜透析液,零售价39元,成本究竟是多少?记者曾经参观过一家年产量约8亿瓶(袋)的大输液生产厂家,整条生产线已经自动化,该厂500毫升的塑料瓶葡萄糖大输液产品,出厂价也不过近2元。而腹膜透析液与大输液产品的生产条件要求类似。
曾在欧美公司负责医疗器械销售的陈先生表示,国外公司一般都要求产品的销售利润连年高速增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并要求一次性使用,同时定高价,最终实现销售利润连年增长的目标。如一款一次性的吻合器在我国可卖到4950元,而在美国市场价仅为200美元。
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一种产品对应的厂家可能达到上百家,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之下,层层加码推高了产品的费用。例如,一种普通的耗材,出厂价100元,到了患者手上普遍能加价八九十元。
很多患者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导致了一些产品价格虚高。甚至有些国外公司在中国设了厂,但是产品生产出来再到海关转一圈,回来后就成了进口产品。
更重要的是,由于以药养医的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医生也有使用高价产品的冲动。这导致了我国使用的大量普通耗材都是进口高价产品。比如进口导尿管、输液袋,其功能与国产的基本一样,但价格却高出很多。
李宪法说,医疗耗材主要靠回扣进行销售,管理难度比药品要大。比如人工关节,医生要在手术室打开关节以后,才能确定配型,这时医药代表就需要跟台,及时提供合适的骨关节。这个环节就难以实施监管。
天津市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李兰冰说,这种销售模式暴露了价格虚高、整体监管体系不健全、行业信用体系落后、定价机制不够完善、以药养医等问题。医疗耗材不属于普通商品,不能再靠回扣进行销售。我国迫切需要对耗材的生产、流通、使用等全过程实行监管,尤其是对那些基本医疗服务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耗材产品。同时,要对高值耗材进入市场的整个流程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降费用须多管齐下
集中采购应该有配套改革措施,真正实现量价挂钩,以批量优势降下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