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入ICD的运动员仍可安全参与高强度运动
心律学会(HRS)2012年会上报告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装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运动员可能没有必要远离快速、高强度的运动项目。美国耶鲁大学心脏病学系的Rachel Lampert博士及其同事对一个前瞻性多国登记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328例年龄介于10~60岁(中位年龄33岁)且装有ICD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从事的都是竞技性或危险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定义为突然失控可导致损伤的运动项目)。
在从患者倡导组织、邮件或口头叙述了解到这项研究之后,这些运动员均主动报名自愿参与研究。研究者通过电话对这些运动员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获取了他们的病历记录以便收集与运动相关的数据以及临床数据,之后每6个月电话随访1次。
结果显示,受试者中男性占67%,白人占94%,平均在27个月前首次植入ICD。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60%。将近2/3 (62%)的受试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受试者的主要心脏病诊断包括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及冠状动脉疾病。受试者所参与的比赛大多为高水准的业余爱好者比赛(定义为各大学或中学代表队之间的比赛或者地区性/全国性的比赛)。
主要终点为致死性快速心律失常、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因快速心律失常行胸外按压复苏、或者运动过程中因心律失常或休克导致受伤。在这项研究中,没有任何受试者出现了上述主要终点事件。
共有77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至少出现了1次休克,37例出现在运动过程中。其中4例完全停止了各项运动,7例停止了1项或多项运动。5例由于在休息时或参加运动的其他时候出现了休克而停止参加至少1项运动。7例患者出现了总共8次需要多次电击(2~6次)才能终止事件的室性心律失常,这些患者均患有儿茶酚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心室颤动或冠状动脉疾病。
共出现了13例确切的电极故障,定义为电极干扰或肉眼可见的起搏参数改变,还出现了14例疑似电极故障事件(仅起搏功能改变)。植入后5年无电极故障的发生率为93%,植入后10年为84%。
Lampert博士指出,虽然国际共识声明提醒装有ICD的患者避免参与强度超过高尔夫、保龄球或台球的运动项目,但该研究表明,尽管12%的装有ICD的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休克,但并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休克在运动过程中并不罕见,重要的是没有导致任何严重的健康后果。大部分患者即便曾经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过休克仍然重返赛场,这说明参加运动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大于休克对其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
Lampert博士也承认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没有设定对照组;患者自我选择可能导致不能全面反映所有植入ICD的运动员的情况;以及随访时间有限。
尽管如此,Lampert博士总结道:“上述数据不支持一概限制装有ICD的运动员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植入ICD后到底是应该继续还是停止运动,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作为心律学会副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心脏与血管研究所的Hugh Calkins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以让许多但并非所有ICD患者重返高强度的体育项目。Calkins博士指出:“但是有一个例外,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患者应停止运动,因为运动确实会加重这一疾病。长QT综合征或者Brugada综合征患者就完全不同了,运动不会对其基础疾病或疾病的进展过程产生任何影响。”
这项研究获得了美敦力、St. Jude Medical和波士顿科学公司的资助。Lampert博士声明接受了其中2家公司(未指明公司名称)提供的酬金。Calkins博士曾经担任过美敦力公司的顾问,接受过该公司提供的研究经费。
爱宝网1:http://www.aibaoyl.cn
爱宝网2:http://www.aibaoyl.cn
电话:02166187055 66187008 y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