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爱宝医疗器械销售部

医疗器械:检验医技、基础设备、手术治疗、监测护理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吃还是不吃?不是个难题
新闻中心
吃还是不吃?不是个难题
发布时间:2013-11-27        浏览次数:19        返回列表
 吃,还是不吃?这不是一个难题,请看本报和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为您推出的食物洗冤录!
  圣女果和美味的甜玉米到底是不是转基因食品?
  豆腐到底会不会影响到男性性征或男童正常发育?
  小龙虾难道真是日军用来处理尸体的?
  可乐杀精是真还是假……
  1.圣女果
  圣女果是“原始番茄”品种,而非转基因产品。番茄是茄科植物,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大约在公元前500年野生的樱桃番茄被当时中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驯化,这种番茄如其名描述一样,果实很小。16世纪初,欧洲人将番茄引进了欧洲大陆,后来意大利人开始在菜肴中使用番茄,番茄才被真正当做一种蔬菜推广种植,直到这时,番茄都还是袖珍型的。之后,更大更多的番茄果实成了育种的主要目标,经过不断的杂交选育,番茄的个头越来越大,只是开始变得不香不甜,甚至连酸味都省略了。于是农学家们又翻出了那些番茄品种的家底,圣女果就是较原始的番茄品种,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完全驯化的品种杂交而来,这一点已经过DNA序列分析的确证。在最近的一些育种开发中,将口感风味俱佳的小个头樱桃番茄的优良性状通过常规杂交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口感极佳的圣女果。所以迄今为止,圣女果跟转基因技术还没有发生过关系。
  2.小龙虾
  1927年,日本引入了第一只小龙虾,目的是充当牛蛙的饲料。大约两年后,克氏螯虾被引入中国,最早的养殖地在南京附近。当时抗战尚未爆发,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并非日占区,不存在“处理尸体”云云。在流言中所描述的二战时期,世界的生物学科研技术并未达到可以对小龙虾进行基因改造的程度,DNA的双螺旋结构直到1953年才被科学家提出。
  3.可乐
  1985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妇产科的莎莉医生和同事在体外混合精子和可乐,检测存活精子数量,得出可乐具有一定的杀精作用的结论;1987年,台北荣民总医院的洪传岳等人则是检验了可乐存在下,精子是否还具有跨膜迁移活性,得出可乐不影响精子活性的结论。这两项结论完全相反的研究共同获得了2008年搞笑诺贝尔化学奖。2001年至2006年间,丹麦医生詹森(Tina Kold Jensen)对2554名年轻男子的精子质量和咖啡因摄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每日饮用两瓶500ml装可乐压根不影响精子的数量、活力与形态。
  4.豆腐
  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类物质确实是植物雌激素,但其活力低,不可能影响男性性征、使男人女性化,目前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可以证明豆制品杀精或者影响男性生殖能力。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非甾体类化合物,因为生物活性类似于雌激素而得名,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就属于其中之一。“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只有药物雌激素的千分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食用大豆类食品30至50克,通常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为3.5毫克/克,按照推荐食用量,一天摄入的大豆异黄酮不过105至175毫克。这个剂量水平不可能使男性受到女性化的影响。
  5.甜玉米
  甜玉米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新作物,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甜玉米品种是1779年欧洲殖民者从美洲的易洛魁人那里收集到的Papoon玉米,要知道那时候可还压根没有转基因这一说。
  现在的甜玉米品种虽然和几百年前的不完全相同,但它同样不是转基因的产物,而是在自然突变的甜玉米品种的基础之上,通过传统育种技术——选育自交系、组配杂交种的办法培育出的新的甜玉米品种。这些育种技术没有对基因进行修饰、敲除、屏蔽等常说的转基因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培育出来的甜玉米都不是转基因玉米。
  增强抗虫抗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甜玉米确实有,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接受,但是中国还没有批准这类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所以我们其实是不大可能在市面上买到转基因甜玉米的。
  6.鸡翅
  无毛鸡确实存在,早在10年前就有了,是杂交的产物。以色列科学家将一种天生脖子上没毛的鸡与一种普通肉鸡杂交,得到了生长迅速、脂肪含量低的品种。快餐供应商通常采用就近供应原则,如果当地有达到标准的食材就在当地买,否则就去临近地区买。所以除了饲养无毛鸡的中东地区之外,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应该不会吃到无毛鸡。
  至于网上流传的多翅多腿鸡图片,多出的部位形状基本是一模一样的,PS痕迹明显。除了这些PS的图片,再无更多证据证明这种鸡的存在。现在的技术水平其实很难造出多翅多腿鸡这样的个体,尝试培育这种鸡,会大大提高成本,还无法保证成功的方法,不利于商业效益。
  辟谣者说
  往西瓜里打针
  姓名:丁崝, Big·D
  年龄:30 岁
  学历:生物分子免疫学硕士
  职务:果壳网主题站编辑
  生物分子免疫学,说白了就是研究疫苗。
  “我喜欢做实验,喜欢亲自动手的感觉。”毕业找工作,丁崝先到一家医疗生物网站做编辑,后来看到百度贴吧科学爱好者吧转帖的招聘信息,觉得自己还是舍不得丢弃从事了七八年的科研学习,从小就喜欢科普科幻的丁崝加入了果壳。
  “我主要是做主题站的编辑,真正实际参与操作辟谣的、印象比较深的还是西瓜打针。当时网上传不法商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内注射色素、甜味剂,让西瓜变得又红又甜。”丁崝回忆说:“我们觉得不太可能,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西瓜破损后微生物滋生,很难保持。我们就买来西瓜、注射器等,用含有色素的糖精和不含色素的糖精实验。”
  因为以前做实验的时候经常给小白鼠做静脉注射,同事们都认为丁崝是最佳注射手。
  这双手往西瓜里注射,感觉怎么样?丁崝说手感挺硬的,尤其是西瓜“肚脐”那儿,几乎推不进去,还有的针刚扎进去,西瓜就裂了。
  最终实验的结果是注射会留下针孔,注射器推入的溶液只能在一小片区域内较均匀地扩散开,并不能将整个瓜完全染色,在放置48小时后,从果壳网研发部征募了一名无辜的“程序猿”志愿者品尝西瓜,最终得出的感觉是“带有难以描述、令人不快的味道”,“带有典型、浓郁的西瓜腐坏变馊的味道”。西瓜打针不靠谱!
  “谣言总是反常识的,特别耸人听闻,我学这个专业,有基础知识,总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细节。”丁崝说,他还发现,许多谣言是“出口转内销”的,就是说唯一的英文博文或信息源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
  在果壳网的工作,丁崝说很愉快,有点理想主义色彩,他在做正确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让别人少担心。“不能保证所有人都看到我们传播的内容,去相信,但是在传递着正能量,正确的信息。”
  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
  徐来 果壳网主编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是因为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它们随时都可能给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
  你不去占领,伪科学就占领了,不把正确的传播开,当人们心中形成了成见,再去动摇成本就高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做斗争:食物相克、养生产业、食品安全……
  谣言粉碎机更倾向于与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合作,一方面提供更为便捷、详细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协助青年科学工作者们提高与一般公众沟通的技巧。不厌其烦地将分析流言的全过程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甚至让急于了解最终结论的读者觉得有些冗长,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不了解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好方法,最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