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可吸收缝合线的发展历史
可吸收性指的是随时间延长能够被机体降解的能力。因此,可把医用缝合线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可吸收线常用来指能够在进进人体60天失往大部分抗张强度的缝线。缝线的吸收是通过组织对缝线的反应实现的。需埋进人体内部、伤口深部的缝线一般选择可吸收线,而不可吸收线则用来缝合伤口外层并最终会被拆除。在极少数情况下,如需在深部组织维持较长时间抗张强度时,也会使用不可吸收线 数千年中,不同材料的缝合线材料被使用、争论,但大致上保持不变。针是由骨或金属(如银,铜,铝青铜丝)制成。缝线是由植物材料(亚麻、大麻和棉花)或动物材料(头发、肌腱、动脉、肌肉条或神经、丝绸、羊肠线)制成。非洲文化中使用荆棘,而其他地方有的使用蚂蚁来缝合,即诱骗虫子咬住伤处的两边,再扭下它们的头。
手术缝合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第一次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1]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据记载,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 约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与19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尝试对“石炭酸羊肠线”杀菌,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
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线,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1]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虽然并不经常。在欧洲和日本,肠线因牛海绵状脑病而被禁止,而丝绸有时会被用于血管和耳鼻喉科手术。
上海爱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的主营品种为3M指示卡,3m 生物指示胶带 ,3M生物指示剂,3M快速阅读生物指示剂,3MB-D测试包,还有美国Raven等灭菌耗材,3M培养锅,3M阅读器,3M 医用润滑油等等,导尿管,扩阴器,扩张器,缝合线,胃管,医用洗手液,进口医用封口机,灭菌包装袋,引流袋,导尿包,注射器,输液器,输液贴 ,3M医用胶带,3M安必洁多酶清洗液,医用洗手液,品牌质量,专业可靠!
上海爱宝医疗器械,价格低,型号齐.
电话:021-66187008 66187055 13681661622
QQ:1435024644
详情点击官网:(爱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