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本报不断接到读者反映到一些医院看急诊不顺心的事,尤其是夜间急诊。要么是到了医院却被告知没病床;要么是看急诊也要等一两个小时;要么是医护人员爱理不理,还有环境脏乱差,人性化服务不够等,都是抱怨的重点。
《生命时报》记者近日分头调查了北京10家医院的夜间急诊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而深入了解后,我们也发现医院和医生有诸多苦衷。与普通门诊相比,急诊医护人员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风险也更高,这个战场更考验他们的医术和意志。而随着病人的增多,医院的急诊科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负重越来越大。
记者夜访10家医院急诊室
北京朝阳医院。调查时间:10月13日凌晨2点20分。此时病人并不算特别多,分诊台有3名护士值班,有名保安背着患者坐在分诊台前,让人略感不适。一位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捂着肚子来到分诊台,护士略显生硬地问到:“怎么了?”患者回答:“拉肚子。”在记者观察的2个多小时里,几名护士能及时回答患者提问。可能因上夜班,工作时间较长,她们看上去十分疲惫,语气一直较生硬,脸上没什么表情。
凌晨3点52分,急救中心送来了一位有心脏问题的老太太,医生很快给她做了检查,简单询问了病情后表示:“我们这没床位了,吸氧机等设备也没有了。患者病情较重,建议转到其他医院,离这最近的是三里屯医院。”但患者家属表示还是愿意在该院治疗,其中一位家属已去办理挂号等手续。此时患者嘴里一直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几分钟过去,家属见好几位医护人员都在旁边站着,有点激动地说道:“那不能给吸吸痰吗?怎么都搁这站着呢?”医护人员这才开始动手给患者吸痰。记者看到,在护士给患者吸痰时,患者嘴里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嘀咕“医院没床了”,并用右手捶打自己的脸部,护士没做安抚,不过提醒了家属按住患者的手臂。
记者观察发现,诊疗区卫生状况非常干净,清洁人员会不停巡视清扫,有外伤患者流血后,护士会及时呼叫清洁人员并很快清扫。但在输液室及外面的楼道,地面上有很多纸屑、用过的棉签和小小的包装袋等,从记者走进到离开医院的2个多小时内,一直无人清扫。
13日晚8点半,记者再次来到朝阳医院,发现此时的患者多了很多。一个姓陈的先生花了一小时左右看完病,他直言:“我最不满意的就是分诊台”。他说,分诊台可以说是医院的门面,护士态度冷淡,我们很多患者也不知道具体该到哪个诊室看病,要是能用电子屏显示或者叫号的方式,就不会这么乱了。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时间:10月12日晚9点半。一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部大厅,记者就感觉到人多、空气污浊、环境较差。走廊里、楼道口、墙角边到处都是坐着或躺着的输液病人,有些地方只能侧身才能走过去。除患者外,还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在一些公共角落呼呼大睡。
“7点就来了,9点多还没看上病,这哪是急诊!”诊室外等候的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不时大声抱怨道。隔开诊室和等候区的帘子不断被打开又拉上,简单地保护着患者的隐私。分诊台前有4个护士忙个不停,其中一个护士态度欠佳,面对患者家属“液没了”的求援时,一脸严肃地反问“你确定吗?”。而在外科诊室外,一个医生的耐心和温和则让人看了感动,他为了问清老人哪里不舒服,特别转过身来,让老人在自己的背后比划。
北京友谊医院。调查时间:10月13日晚10点 。急诊大厅患者很多,有些地方仅供一人侧身进入,候诊椅坐满了人。晚10点10分左右,有位女士手捂着肚子进来,找不到座位疼得只能蹲在地上。半小时后,一位90多岁的老人被999救护车送来。老人的儿子焦急地说:“我母亲三四天没吃饭了,你们快给看看怎么办。”“现在没空床。”前台护士回答他到。找到医生后,医生也无奈地说:“这个我们也没办法。”在老人被送进医院的10多分钟里,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上前查看或询问老人病情。
面对记者“请问没有床位,急诊是不是就不能接诊?”的询问,前台护士似乎有些警觉,但仍只是无奈地反复强调:“现在没有床位。”记者听到,老人的儿子不停打电话沟通,声音很大:“没有床位,让我们病人怎么办?”
另外,因患者较多,大多数床位之间没有拉帘遮挡,一名男患者在亲属的搀扶下,吃力地用棉被遮挡进行小解。不过,护士和医生对患者的态度较好。急诊大厅里,一名医生正大步向出口走去。一个家属喊到:“大夫,我父亲这个情况怎么样啊?”医生赶忙停住了脚步,回过身来,走到病床前说:“没什么事了,放心吧,明天再输一天就差不多好了。”一个护士为患者拔了针,微笑着询问:“输完液好点了吗?”
北京军区总医院。10月11日晚10点10分左右。一个西班牙患者因皮肤上有红包前来就诊,诊室当时有很多患者,医生并未拉上手边的帘子,而是直接掀开患者衣服,查看他后背和脚踝处的皮肤,患者隐私未能得到保护。晚10点半左右,有位阿姨急匆匆地跑来,问有没有胳膊受伤的患者,导医护士让她去十三层看看。但没过多久,她又跑了回来说没有找到病人。后来护士又详细询问了姓名和原因,才发现当时因大夫都在抢救病人,无人处理而没有接收,但医院也不知道最后被送到哪里。一位医生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了阿姨打电话但无人接听。她离开时不停地嘀咕:“这送到哪了呀,上哪儿找去呀。”
总体来看,该院急诊患者不多,患者来了后基本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问题,医生都能耐心回答。但在内科诊区,一个护士在给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患者吸痰时,语气生硬地说道:“别咬,张嘴!配合我,你咬什么呀?”
世纪坛医院急诊室。调查时间:10月13日 晚9点30分。在妻子的搀扶下,一个中年男子踉踉跄跄地来到急诊室护士台前。正在忙碌的护士立即起身说:“您好”,态度十分温和。男子怀疑自己是食物中毒,听完患者的介绍后,护士表示,疑似肠道疾病要去肠道科就诊。记者看到,分诊台前有提示牌。
但肠道科的设置有些不够人性化,距离急诊大约400米。记者再次在肠道科遇到该患者时,他的妻子说,他们两个是一路摸黑才走到这的。他们感叹道,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米路,可对一个上吐下泻的患者来说,夜里走这样的距离十分煎熬。
北京儿童医院。调查时间:10月9日晚8点30分。因天气渐冷,急诊门口已将挡风的帘子放下,正当记者想掀开帘子进去时,却发现帘子上贴了一张带血的敷贴。急诊抢救室门口围了一圈人,一位家属在里面和保安激动地争执着,家属的声音几乎整个急诊室都能听到。此时,并无医生护士出面解释情况或维持秩序。就在距该男子四五米处,一名小病人正在抢救室进行抢救,如果情绪激动的患者家长发生暴力行为的话,这名小孩很可能被殃及。记者还发现,一间输液室正在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小患者和家属就坐在门口凳子上输液,但输液室与走廊间只是全玻璃隔开,病人有可能受到辐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