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钰芸 秦川 报道
吃果冻、喝老酸奶等于吃进去一双破皮鞋?这还是央视3·15晚会未曝光的惊人内幕?昨天,两条来自媒体人的微博引爆网络,其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微博)的相关微博更是被转发了十多万次。名人效应再加上央视3·15晚会,又一条食品业“潜规则”的曝光让消费者又惊又怒。
但记者调查采访后发现,食品级明胶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需要提防的是由皮革下脚料制成的工业明胶。但无论是乳业专家还是当年深入调查的记者均表示,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皮革奶”已经少有耳闻,近两年再未接到爆料,尽管不排除仍有小作坊、小工厂在违法操作,但外界质疑其为乳制品行业“潜规则”的说法属过度夸张。
一双破皮鞋转眼进肚子?
昨天上午11时,拥有158万粉丝的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主持人赵普发微博称:“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朱朱文强(微博)也在微博上爆料:“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了,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
两条微博立即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议论,截至昨天17:30,赵普的相关微博已被转发近13万次。但晚上9:00,记者再次打开其微博,,发现这条内容已经被删除。而@朱朱文强的相关微博更是早在昨天中午就被删除,他在另一条微博中回复网友称,删除是因为接到电话。
经过多番辗转,记者昨晚得到赵普的手机,但多次拨打后均无人接听。今天上午记者终于联系上赵普,但他却表示正在开会,无法回复。昨天下午,记者还在微博上和@朱朱文强有过沟通,希望了解信息来源,但他仅表示 “此事知者仅几个人”,就不再回复。
央视财经频道不清楚有无调查
@朱朱文强在微博中提到此事最初由央视记者调查而来,更是今年3·15晚会的重头戏,但最终没有播出。为此,记者联系了央视财经频道多名人士,他们均表示不清楚此事,而《每日质量报告》的记者更表示,近期没有做过乳制品报道,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
“3·15晚会所有参与调查的记者都是固定人员,今年我没有参与,不清楚具体情况。 ”央视财经频道上海中心站主编牟瑛表示,央视财经频道仅对已播出的节目负责,所有需要披露和应该披露的内容都是通过正常的官方渠道,不允许记者随便向外透露,更何况此次的披露者都非央视财经频道成员。
另外两名央视财经频道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不清楚记者是否有去采访过此类内容,现在也无法核实,不过“即使我们采访,没有播出也是有多种原因的,比方说没有拿到足够证据,或者没有完成采访”。
记者调查
市售各类酸奶基本都添加明胶
记者昨天在超市里转了一圈,发现几乎所有市售酸奶都添加了明胶、果胶等增稠剂,此外,部分冰激凌、饮料、奶酪也在使用。
蒙牛内蒙古老酸奶和140克装的凝固式酸奶的配料表中均有明胶和琼脂,伊利帕瑞缇双层酸奶凝酪中则存在明胶和果胶。光明畅优酸奶、蒙牛冠菌酸奶和伊利畅轻酸奶全部添加明胶和果胶两种食品添加剂。味全优酪乳中也有明胶。在一些奶酪和冰激凌中,明胶、卡拉胶也非常常见,八喜、雀巢、和路雪等品牌的冰激凌均有添加,有的则笼统地写成增稠剂。
光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旗下的酸奶、老酸奶等产品确实全部添加食品级明胶,但这些原料均符合国家标准,供应商也有国家认可的资质。 “老酸奶和普通酸奶最大区别还是发酵方式,前者是凝固型酸奶,在鲜奶中加入菌种搅拌后,独立罐装单杯发酵,达到均匀、光滑的状态。普通酸奶大多是搅拌型酸奶,在大罐里发酵后搅拌后罐装,看上去就没有那么厚。 ”他表示,这两种酸奶存在已久,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口感的需求。
蒙牛公司则表示,所用工艺都符合国家标准,不能仅凭一句话就将整个行业一棍子打死。掀起整个乳制品行业的老酸奶热潮的 “青海老酸奶”则出自青海小西牛乳业公司,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产品都不能使用工业明胶,“我们不用明胶,而是使用了果胶。 ”
品牌企业用工业明胶可能性不大
昨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范志红在其微博上进行科普,她表示,食品级明胶无毒无害,大企业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为了省小钱而使用工业明胶,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果冻里的凝胶剂是海藻中提取的卡拉胶,和动物皮什么没有关系。卡拉胶无毒,但它不能为人体消化吸收,让孩子吃果冻太多,占用胃容量,会造成营养不良。 ”范志红首先为果冻“喊冤”,随后她指出,如果酸奶中使用的是食品级明胶,同样无需担心。 “明胶是一种蛋白质,20年前的酸奶里就有。人们不是热爱猪皮、凤爪,并传说吃胶原蛋白美容吗?明胶就是胶原蛋白煮后的产物,肉皮冻也是明胶的凝冻。 ”
范志红还分析了高档乳品中是否具有添加劣质明胶的可能性。 “网上价格,每公斤食用明胶为25元,合每克2.5分钱。酸奶中明胶用量仅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那么1公斤(10小杯)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也就是说,对于高档酸奶来说,即便劣质明胶不要钱,也不值得添加它来牟利。范志红再举例说明,肉皮冻中用量是0.5%-2%,1公斤中明胶成本最多可达1.0元。
著名科普作家,科学松鼠会(微博)成员松鼠云无心也在第一时间回应了关于老酸奶的传言:关于酸奶和果冻所谓“可怕内幕”的传说,在看到具体的“内幕”之前,不好评论。不过,即使存在某些非法生产,也不代表市场上的产品就都是那么生产的。任何产品都有捣鬼的可能,如因为“可能有产品捣鬼”不吃,那就没有任何食品能吃了。
名词解释
食用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无脂肪的高蛋白,是国家规定的合法添加剂。国家对食用和医用明胶的制造有着严格规定,必须要使用新鲜、经过严格检疫、未经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且必须用全封闭的流水线进行烘干和粉碎。
工业明胶:利用制革工业的废革或皮革边角料为原料所提取的工业明胶,业内人士称之为“蓝钒胶”。作为工业原料,工业明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要求不像食品原料那么严格,其中含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如铬和细菌等微生物。
去年老酸奶的营养价值就被质疑
尽管在两条微博发出后,一些食品安全专家、营养学家以及科学松鼠会成员都纷纷发出微博,解释食品级明胶与工业级明胶的区别,劝导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的酸奶和果冻企业,但在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夹击下,不少老百姓已经成为 “惊弓之鸟”,不喝酸奶、不吃果冻成为他们最新的“膳食指南”。事实上,早在去年,老酸奶的营养价值就受到质疑。
业内人士表示,和普通酸奶相比,老酸奶中明胶含量更多。这是因为凝固型酸奶在运输途中一旦受到摇晃撞击就会变成液态,批量化生产的老酸奶不得不添加更多明胶和果胶,使其变得更为浓厚凝固。添加增稠剂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不少消费者认为酸奶越浓稠营养就越丰富,因此当初青海老酸奶上市后,立刻掀起消费热潮,随后内蒙古老酸奶、北京老酸奶乃至于西湖老酸奶都上市了。
但在去年,有营养专家质疑,以“营养价值高”作为卖点的老酸奶存在虚假宣传。范志红表示,现在的老酸奶和过去传统制作的原料纯粹的老酸奶并不一样,只是普通的牛奶原料加明胶果胶等植物胶使其成为凝冻状态,确切地说应该是“酸奶软冻”。更有专家指出,老酸奶只是营销手段,其长达二十多天的保质期就是源自食品添加剂。更有乳企内部人士承认,老酸奶的营养价值与普通酸奶几乎没有差别。
明胶含量本就高于普通酸奶,再加上身陷营养疑云,此次老酸奶的“中枪”成为情理之中。不少消费者更是因此决定购买酸奶机自制。
友情提醒
如何辨别优质酸奶:
正常的酸奶颜色应是微黄色或乳白色,含脂量越高颜色越发黄。凝固型酸奶的凝块应均匀细密,无气泡,无杂质,允许有少量乳清析出。搅拌型酸奶会出现不同色泽,但应是均匀一致的流体,无分层现象,无杂质。
少买肉冻少吃软糖:
专家建议,最好买大品牌中的中高档产品,少买皮冻、肉冻、水晶肠、灌汤包等食品;买酸奶不要追求浓稠或成冻;少吃各种软糖、雪糕、冰淇淋等产品;购买价格超过同类产品平均值的产品。
法律专家
公众猜疑只因行业信任基础薄弱
对于引发众多揣测的老酸奶疑云,《天天315》节目特邀法律专家赵占领,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监管部门深入调查和正式表态,还难以直接断言皮革奶死灰复燃,但一点风吹草动就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与质疑,也说明食品行业尤其是乳制品行业的现状,信任基础极其薄弱。
赵占领表示,近些年,我们国家对包括乳制品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制定了很多行业标准、监管政策,甚至包括立法层级最高的《食品安全法》。在乳制品中添加皮革粉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是一种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完全杜绝皮革奶恐怕并非易事,需要时刻高度警惕。
“此前乳制品行业安全事故频发,很多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企业失去信心,更对政府监管力度持怀疑态度,以至于行业监管缺乏公信力,企业自证清白的举动往往显得很苍白,这也使得整个行业难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 ”赵占领表示,这次皮革奶死灰复燃事件不管是否属实,我们的监管部门都应该借此机会深入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既满足广大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重塑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信任,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