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公办养老院排号7000需等10年”,前不久,一则这样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甚至有人感叹“老不起”了。
养老床位真有这么缺吗?“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中国,应探索怎样的养老道路?应提倡怎样的养老理念?
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未富先老怎么养”,与您一起去发现,去思考。
——编 者
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即为“老龄化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基金认为,因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现象。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与老龄化进程加快相伴随的,是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为1.77%。而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家公办养老院排号7000,需等10年。
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真的很缺吗?到底有多缺?
对此,本报驻各地分社记者采访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政和统计部门。
养老床位过少吗
有媒体提出,与有的国家动辄每千名老人拥有60到70张床位相比,我国千人养老床位过少。事实上,我国千人养老床位是什么水平呢?
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也就是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为17.7张。
具体来看,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政和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数超过30张的省份有两个:江西和北京。超过20张不足30张的省份有13个,有6个省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不足10张。
对于这种差距,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分析称,按照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我国千人床位比指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床位的数量。而国际上通行的千人床位比指的是65岁以上的老人。后者因为基数较小,因此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会比60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床位的数量要多。
具体来看,每千位65岁以上老人所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以荷兰为较多,接近90张床;其次是瑞典,有87张;美国为40张左右,英国大概为35张。此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千人床位比也很高,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接近100张。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一些媒体单纯以千人床位进行比较,可能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我国养老床位与国际普遍水平的差距,但是我国的确存在着养老床位相对缺乏的状况。
排队入住普遍吗
尽管养老床位存在缺乏的状况,但需要排队才能入住的情况并不发生在所有的养老机构。民营养老院需要排队入住的情况并不普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需要排队的情况基本发生在政府投入多,服务质量、养老环境都好的公立养老院。
“医护条件好”是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在江西省的调查中,60.2%的愿意选择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看中的都是“医护条件好”。
而民营养老院需要排队的情况并不多。甚至有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方面无人照料的老人自发组织起来互助养老,另一方面村镇养老院乏人问津的情况。这和这些养老机构投资少、服务质量和环境相对较差、所处地点偏远以及监督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重庆、黑龙江、河南、广东和宁夏5个省份曾对有意愿进养老机构的老人数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意愿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数均不足10%。重庆、黑龙江、浙江、吉林、山东、上海、江苏、河南、湖南、宁夏10个省份对省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做过不完全统计,平均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占省内老人数的10%左右。
杜鹏认为,养老机构床位到底多少才足够,需要综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能力、养老服务体系是否完善、老人的健康状况如何来进行判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将会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逐步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这个目标是科学的,也是有必要的。
养老资源充足吗
目前之所以出现有的公立养老机构一张床位需要排队等十年的情况,除了养老机构确实短缺外,也与我国当前社会养老结构资源不均衡有关。
在专家看来,这种不均衡,一方面表现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形式发展不均衡上。在我国,居家养老的负担正在加重,社区养老的相关服务和水平尚未成熟,因此机构养老的短缺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社会化养老服务完善了,有一部分现在需要进养老机构的人,可以通过居家和社区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就能化解机构养老相对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