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健康问题,已经有了在医院开设专科门诊的必要,就足以证明它的存在是多么普遍。肥胖门诊的出现,恰好印证了这一理论。国人的体重和经济增长率一样,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膨胀。
腰围正在改变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你走在广州街头,几乎看不到肥胖的人,但到了80年代末,肥胖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城市人口健康的一个问题。”在英国人保罗·弗伦奇和马修·格莱博眼中,腆着“啤酒肚”,挺着“将军肚”,大腹便便,步履蹒跚的人,就是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
应该说,两位外籍人士的这一评价,并非不负责任地随口一说。他们用超过10年的时间,长期考察了中国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变化,并在他们所著新书《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中,用这样一组数据刻画出了中国人的肥胖轨迹:
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现在已接近76.2厘米,40—50岁的男性平均腰围更是达到82.6厘米;中国人领口的尺寸也在增加,在某衬衫制造企业为上海办公室职员们准备的产品目录中,大领口的衬衫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30年内,中国城市居民的鞋平均大了两个尺码,女性小罩杯文胸的销量一直在减少,城市中大罩杯的女性则越来越多。
城市里夜晚灯火通明,餐馆里永远少不了觥筹交错的食客;新鲜食物被快餐替代,在1997—2006年间,中国快餐市场销售总额增长了9倍;高脂、高糖、高盐的进口食物一股脑地涌进超市货架,催生了无数的胖子;忙碌的生活让人们忘记了运动的快乐,购物成了“全民运动”。城市,已渐渐成为“发胖集中地”。
对很多国人来说,肥胖或许只是“个人问题”,但若细细算一笔账,它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大事。比如,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乃至癌症等,使得中国医疗费用支出大大增加,员工生产率下降和缺勤等间接造成的损失也无法忽略不计。这些负担就像一枚不断恶化的“定时炸弹”,让看似“富态的中国”陷入重重危机。
发表在美国《保健事务》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还可能增加一倍。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公开指出:“目前,全世界有15.5亿超重或肥胖儿童,其中1.2亿在中国,占全球肥胖儿的8%。”
一口一口吃成胖子,却想一夜减成瘦子
越来越严峻的肥胖形势,在部分已开设肥胖门诊的医院也得到验证。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副教授告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十几年前,该院刚有肥胖门诊时,每周的病人不到10例,如今一般都有三四十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肥胖门诊负责人常翠青教授也表示,该院肥胖门诊的就诊人数,也从以前的每个月三四例增加到40多例,且最初多是家长带着“小胖墩”来,现在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都有。“然而,与庞大的肥胖人数相比,来到肥胖门诊的比例还是太低了。”她说。
更多没来门诊的人选择了自己与脂肪作斗争,但无数人被五花八门的快速减肥法,带离了科学合理的减肥轨道。“来我减肥门诊的主要有2种人,一种是试过各种减肥方法均无效的;另一种是没有意识到肥胖的威胁,体检就查出‘三高’等异常情况的。”常翠青说。
8月31日下午是常翠青的肥胖门诊。她当天接诊的第一位患者五十多岁,一来便问:“大夫,你有什么好的减肥方法?”原来,在来这之前,这位女患者已去美容院做过吸脂,但没两年体重又“蹭蹭”反弹了。在潘慧大夫的肥胖门诊中,千奇百怪的减肥法更是大行其道:“睡觉减肥法”、“辣椒油减肥法”、“饥饿疗法”、“拉油减肥药”、减肥茶等,无一不打着快速的旗号。
“这种想要走捷径的‘懒惰’心理,是大家减肥最常见的误区。每个人都知道胖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但每个人都恨不得自己一夜之间就瘦下来。”常翠青告诉记者。而医院里出了名的“胖子”潘慧大夫坦承,在减肥路上,他犯过同样的错误。在新浪微博注册名为“协和胖大夫”的他,身高1.77米,体重曾高达230斤。2010年3月,一个“小胖墩”来到他的门诊,却死活不愿进去,嘴里嚷嚷着“我不进去,这位大夫叔叔比我还胖。”这一句话,严重刺激了他,自此,他立下决心减肥。最疯狂的时候,曾连续3天仅靠喝水和少量水果维持,最后甚至虚脱;长距离骑单车上下班等,体重虽有所下降,但也因此陷入减肥—反弹—再减—再反弹的怪圈。他最终意识到,减肥没有捷径,“北京协和医院没有,全世界都没有!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最根本的。”如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减掉五十多斤,并将“战果”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常翠青当日还接诊了一名可以代表第二种误区的患者。赵先生今年不到30岁,坐着时,大腿厚度就达到20多厘米,至少是记者大腿的3倍。“我这一个月来,吃得很少,运动量很大,体重没增加,好像也没降下来。”赵先生不解又略带委屈地说。常翠青一看他的饮食记录,就发现问题所在。她说:“你从周一到周五几乎不吃肉、鸡蛋,每天的食物种类很少,饮食非常不均衡。很多人误以为,既然你让我少吃,我比你要求的更少,不是减得更快吗?其实,人体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在没吃肉的情况,反而会自动增加吸收率,对减肥同样不利。”
减肥的第三个误区就是,“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反倒来了。”潘慧说,在门诊,他经常碰到一些并不胖甚至可以说很瘦的年轻女性。在过度追求越瘦越好的路上,一些疾病很可能被诱发,而有时候,体重降低更是糖尿病、甲亢等疾病的信号。“我们在临床上,也建议患者减肥不要减得太快,每个月1—3公斤,最多别超过5公斤为好。”
与越瘦越好的年轻女性正好相反,潘慧发现,现在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越胖越好,结果导致因肥胖引起的儿童糖尿病、高血压等越来越常见。
管理体重是一辈子的事
“虽然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嚷着要减肥的人,但实际上,大家对什么是肥胖,肥胖到底有什么危害,该如何科学减肥,并不很清楚。”常翠青教授表示。在潘慧看来,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做更多的工作。
潘慧说:“肥胖是一个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说减肥必须要靠自己,但将全部责任都推到个人身上也有待商榷。我跟很多胖子聊过,为什么不多做运动,他们都告诉我一来没时间,二来没条件。天天去健身房花费不菲,也太耗费精力,所住小区又没有好的健身场所。汽车挤占自行车道,自行车挤占人行道,人只能在马路边跑步,既不安全空气污染又重。这些就都是相关部门的责任了。”当然,两位减肥门诊专家表示,作为个人,以下几点必须要注意。
一辈子都要关注体重。常翠青说,体重的控制和管理是一辈子,也是随时随地的事。“我们搞营养的,几乎都有点职业病。我发现自己这几个月体重不知不觉在增加,以前穿着合身的裤子,有天早上突然觉得有点紧了,我立马就开始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每天写减肥日记。潘慧建议,想减肥的人写写日记,把每天的饮食、运动、体重情况都详细记下来,并注意总结,发现有哪项做得不好就及时改掉,还要设立阶段性目标。比如先每天减1两主食或走路30分钟,下一周再减半两肉食走50分钟。不管多晚,他现在仍坚持每天在家附近快走三四十分钟,每分钟走80—100米。
找伴儿相互监督。现在美国非常流行“同伴减肥”,也就是说,和朋友一块减肥。可能你今天不想动了,朋友的一个邀请或者一句“我这个月减了3公斤了,你怎么样”的刺激,都会让你走出家门,增加运动量。
管住嘴迈开腿。常翠青表示,减肥没有捷径,但少吃多动也是有方法的,方法不对,效果肯定不好。饮食一定要确保少盐少油,做到均衡、种类多样。对于体重过大的肥胖者,一次持续运动不要超过1小时,为了减轻膝关节负担,迈开腿也可以选坐位和卧位肢体运动。门诊中因运动过量导致关节等问题的很常见。关注自己体重的人,可以去肥胖门诊或找营养师咨询。
明确一个目的。“我当了二十多年的医生,最大的感触就是健康是最重要的!”潘慧说,减肥是为了健康,千万不能盲目,那些一个月瘦几十斤的快速减肥广告,确实会让你的心痒痒,但背后必然隐藏着健康风险,必须警惕。
肥胖从小就要防。潘慧建议家长一定要抛弃孩子越胖越好的观念。从小就应关注孩子的体重并树立好榜样,减少他们坐在电视或电脑屏幕前的时间,比如家长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引导他们参加适龄的体育活动等,通过让活动变得有趣来吸引他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