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抢救生命,就得与时间赛跑。
时隔5年,强震再次击中四川,伤亡数字令人揪心。
北京地铁里,人流一片静默,大家紧盯着移动电视画面灾区的最新消息……
单位食堂里,比往常周末多了许多人,因为地震了,他们来加班,许多人无需通知就赶来了……
“72小时黄金救援期,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首先要把埋在废墟里的群众抢救出来”“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来自中央领导同志的声音,把人心凝聚在一起:救人,救人,还是救人。
家破了,可以重建;人没了,何处话沧桑?
公安消防、部队、武警、医疗卫生、急救援队……一支支救援力量向灾区挺进。兵在多,更在精。大灾面前,多动员像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样更强更专业的救援队伍,出动更专业更先进的装备,才能更好地科学施救,才能提高救援效率和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好心办坏事”的遗憾。
灾区道路遭到重创之后,通行能力非常有限。“到灾区去”,爱心人士纷纷加入救援队伍,却很可能使“生命大通道”更加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医护人员的呼唤,令人心焦。在黄金72小时内,我们必须守护“生命大通道”畅通无阻:给专业救援队伍争取时间,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不少媒体呼吁,民众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交通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请公司企业和个人不要自行驾车前往,要求社会救援车辆为伤员救援车辆让行。这些呼吁和要求,大家都应理解、支持。毕竟,参与抗震救灾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你我都亲赴灾区。
生命至上,减少伤亡,更要分清轻重缓急。灾区最需要什么?救援情况进展如何?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越是最紧张的时候,越需要统筹协调、保持信息通畅透明。哪里还有救援死角?哪里断电、断通信、断路?哪里缺水、缺粮、缺帐篷?保障公众及时获取救援信息,才能大大提升救援效率。
生命至上,减少伤亡,还得与老天赛跑。专家表示,现在灾区的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提高被埋压人员的存活几率。然而气象台预报,21日晚至24日,芦山地震灾区有降雨,这将很不利于救援。跑赢天气,才能救出更多生命。
在黄金72小时内,“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必须把“生命至上”理念、专业救援意识、科学施救手段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把举国关切和人间大爱变成对生命的礼赞。